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波兰之前因为俄罗斯军机频繁在其边界侵扰,暂时关闭了中欧班列在该国的据点,引发中国批评。
不过,北极专家胡梅尔特向BBC中文强调,北京此举当然不仅是“商业试水”,更是战略布局的序曲。他解析称,中国近年来无疑已大幅扩张其北极/极地能力,今年夏天便有五艘中国研究船只——包括数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广泛的研究巡弋任务;去年秋季,中国更与俄罗斯边境巡逻队在阿拉斯加海岸外白令海域进行联合海上巡逻。
胡梅尔特还称,中国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影响力,正如其在世界其他地区般持续扩张,而“北极并非例外”。
中俄关系极地升温
专家表示,此次北极丝绸之路首航,最显著的战略意义是中俄在北极合作的加深。
譬如,位于德国柏林的独立智库、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资深研究员李爱玲(Helena Legarda)周三(10月22日)发布的研究一份报告便称,中国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竞争,正迅速扩展至北京视为其战略野心至关重要的领域——外太空、极地地区、网路空间与深海。
她解释说,这些地带,在习近平主政下这几年被称为中国的“战略新边疆”(strategic frontiers),而随着科技发展,北京正扩大在这些地带军事与商业的双重存在,以迈向强国之路。但她强调,北京并非独立行事,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在外太空与北极野心的关键伙伴。
日本防卫学者、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驻研究员长尾贤(Satoru Nagao)博士也向BBC中文强调,事实上,在入侵乌克兰之前,莫斯科对中国在北极的行动并不支持也心怀戒备。他说,譬如,几年前一艘中国调查船使用北极航道时,俄罗斯事实上感到戒备,认为另一艘中国核潜艇未通知莫斯科便护航该调查船穿过航道。
长尾贤说,在俄乌战争前,中国仅是北极资源买家与航道使用者。但俄国入侵乌克兰后情况发生转变,深陷战争泥淖的普京开始高度依赖中南海支援,并允许解放军使用其北极军事基地。“自那时起,中国在北极区的民用与军用目的皆可行了。”
然而,马尔特·胡梅尔特(Malte Humpert)也向BBC中文强调,虽然在某些方面,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确实在深化,譬如最近中国愿意购买俄罗斯受制裁的“北极LNG 2”项目的液化天然气,这明显违反美国制裁,北京似乎在测试特朗普政府。但是中国也在策略性地避免过度依赖该地区的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在北极项目的投资通常上限为20-30%。
他认为,中国虽是欧盟之后的俄罗斯北极液化天然气第二大买家,未来一旦欧盟逐步淘汰俄罗斯液化天然气交易,这些供应未来流向是否将卖给中国仍待观察。
北极冰川融化为亚洲和欧洲之间更快的贸易路线开辟了可能性 向欧陆“反华势力”释出信号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4年,俄罗斯宣布世界首騒核动力的破冰船“列宁号”在北极区域下水,引发关注。
此次中国的北极首航,不仅是对俄罗斯的“蜜月致敬”,更向欧洲大陆投下一枚精准的战略讯号。特别是对波兰与中东欧(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国家而言,这条冰上航线宛如一记清楚的信号:北京不畏欧盟的“去风险”策略,发生在俄罗斯的无人机在波兰边境天空侵扰,导致华沙暂时关掉中欧铁路在波兰的重要据点之际。
而这条北方丝路航程终点之一,正是波兰格但斯克港——欧洲最大波罗的海港口,年吞吐量逾4000万吨货柜。外界称,此次中国海运集团选择在此停靠,表面上是物流优化,实则暗藏地缘意图——挑战华沙在中欧班列(China-Europe Railway)时程控制权的垄断。
回溯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东欧国家迅速转向西方阵营。波兰、捷克与立陶宛等“三海倡议”(Three Seas Initiative)成员,率先抵制中国的“16+1”机制(现更名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指责北京亲俄立场损害欧洲安全,与北京关系开始出现起伏。此次北极航线的启动,专家称北京藉此向这些“叛逆”国家释放讯息:你们可依赖欧盟补贴与美国军援,但经济命脉仍系于北京市场。
以波兰为例,该国经济仍与中国市场紧扣。分析称中国海运若转向北方海路,将绕过中欧铁路枢纽如马来泽兹(Małaszewicze)可能让华沙的时程控制权岌岌可危。华府智库“中欧政策研究中心”报告便称北京此举是“软硬兼施”,“一边持续提供廉价能源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经北极直达),一边威胁转移贸易流量,迫使波兰在对华政策上软化。”
对此,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叶皓勤(Marcin Jerzewski)向BBC中文分析,在“中国乐观主义”时期,当时中东欧许多人仍相信北京会兑现获利丰厚的经济承诺,“中欧班列”开通是北京视欧洲国家为实现全球野心的潜在伙伴、并视东欧国家为通往大陆门户的有形象征。
然而,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东欧国家政府对北京的戒心越来越高,甚至反弹颇大,譬如捷克。但叶皓勤同时强调,中国在该区域的外宣及认知作战效果仍在,许多民众未必对北京反感,多数表示对中国观感不好不坏的中立或疏离态度。
“战略新边疆”: 中国在北极延伸力量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1993年中国向乌克兰买了第艘破冰船“雪龙号”。中国自制了雪龙号2等船舰,在极地地带移动。
更广一点来观测中国在北极的野心,外界观察到近年来中国图购买丹麦格陵兰废弃的美军基地,并在冰岛兴建大型大使馆,以及在挪威北极地带的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Archipelago)扩建黄河气象站等动作。有专家便称,北京对北极战略地位的兴趣业已十分明显。成功开发北方海路将是中国重大的战略奖赏——使得北京能建立准确有用的极地运营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该国“作为合法北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并领先美国和欧洲。
长尾贤便向BBC中文举例称,中国虽非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八大成员国之一(仅为观察员),却能透过投资与外交,逐步延伸势力到北极。当下北京对北极表达出来的高度兴趣,自然不会仅局限于“商业目的”,而是具有防卫战略考量在内。
对国际受众来说,中国对其在北极的行动积极宣传正面讯息。墨卡托中心李爱玲便指出中国官员——包括习近平本人——倾向称太空或极地为“合作新边疆”,强调中国愿意与全球改善“多边治理”的行动。
譬如,2017年,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演说中敦促国际社会秉持“和平、主权、包容与共享治理”原则,“将深海、极地地区、外太空与网际网路转化为合作新边疆,而非竞争角力场”。
长尾贤还分析说,以这条“北极丝路”来看,中国确实担心依赖马六甲(麻六甲)海峡的不稳定,因此正在开发许多替代航线。其中一条路线是同朝鲜合作开发港口,以便穿越日本海,而这条路线可以连接北冰洋。不过,长尾贤强调日本海有三个出海口,分别是宗谷海峡、东海海峡和津科海峡,皆在日本控制之下:“这种情势对中国来说还不够理想。”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北极自然资源丰厚,成为各国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2025年的研究报告,中国历年来在北极的关键行动如下:
- 1993年:中国购买首艘破冰船“雪龙号”(Xue Long),从乌克兰取得。
- 1999年(7-9月):中国进行首次北极探险。
- 2004年:中国首个永久北极研究站“黄河站”(Yellow River)在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开设。
- 2012年:雪龙号成为首艘穿越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的中国船只。
-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的永久观察员国。
- 2016-2020年:中国在瑞典基律纳(Kiruna)运营遥感卫星北极地面站(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North Polar Ground Station)。
- 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俄罗斯国际北极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秉承尊重、合作、可持续三大政策理念参与北极事务。
- 2018年:中国第二个永久研究站“中国-冰岛北极科学观测站”(China-Iceland Arctic Science Observatory)在冰岛卡尔霍尔(Kärhöll)开设。
- 2018年:中国启用第二艘破冰船,也是首艘国产破冰船“雪龙2号”(Xue Long 2)。
- 2023-2024年:中国启用两艘新型破冰船“极地号”(Ji Di)和“探索者3号”(Explorer 3)。
- 2030年目标:中国目标成为极地强国(polar great power)。
由于北极地区既包括了北极点周边的公海区域,也包括北冰洋沿岸国家领土,以及其主张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领域,难以效仿南极,签署《南极公约》。 不过,欧洲对中国在北极的势力延伸,并非没有反应,欧盟执委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于今年7月访问冰岛时称,随着北极冰盖的退缩,新现实已浮现,“特别是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存在与经济活动。欧洲必须适应这些新现实,因此我们将审查我们的北极策略,以确保其有效回应这些新挑战。”
无论如何,中国开辟的“北极丝路”仍需停靠欧洲终端港口,无法完全绕过欧盟监管。此外,极端天气是首要挑战,因为这条北极海路仅夏季至秋季(5-10月)冰况可行,全年运转率不足30%,冬季风暴与浮冰可延迟航程一周以上。若有船难不幸发生,救援难度很高,也令人却步。
种种挑战凸显北极开发的双面性:经济诱惑与战略风险并存。但不可否认,北极已成国际大国竞逐的新战场。北京的讯息可谓清晰:冰融时代,中国来到了——但谁主沉浮,仍待时机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