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研究指30%受訪者抑鬱、24%焦慮 高於社會整體

【獨媒報導】關注性小眾的團體「真光社」,昨日(5月14日)發布兩項LGBTQ+社群精神健康與社工隱性偏見研究。其中就精神健康的調查,在逾1,433名受訪者中,逾30%出現中度至嚴重的抑鬱症狀,24%呈現出中度至嚴重的焦慮症狀,比社會整體為高。而對七年前就LGBTQ+社群同類研究,性小眾的精神健康亦未有改善。
精神健康的調查由「真光社」聯同中大社工系教授陳俊豪聯合進行,研究比對了2022年對1,000名本港成年人進行的精神健康調查,在疫情期間,分別有19.2%及13.7%出現抑鬱及焦慮。陳俊豪指,本港LGBTQ+人士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的比例一向高於整體社會。他又提到,LGBTQ+社群在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時,亦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負面對待,最常出現的情況為服務提供者往往假設他們是異性戀和順性別(56.7%)。
本身為普通科醫生的跨青時刻共同創辦人及總監陳明昕表示,本港的公立醫療體系根據病人身份證上的性別而作出分流,偏向尋找同性別的醫生接觸病人,未能顧及跨性別病人的需要,增加他們的心理壓力。
本港至今未有就性傾向相關的反歧視法,陳明昕提到若跨性別人士欲就性別認同及性傾向,向平機會作出投訴,需循《殘疾歧視條例》,認為將跨性別與殘疾劃上等號「不能接受」。
另一項研究由「真光社」聯同港大社工系教授黃昱得進行,研究港台社工對性傾向的態度。調查訪問了321名社工,顯示社工存在對性小眾的無意識內隱偏見。其中香港社工偏見水平更高,研究認為與台灣社會氣氛較為開放及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正面政策有關。
同志支援服務社工及HIV社群倡議者李楊力表示,現時針對男同志的社會服務支援的資源較少,並多由公共衞生的角度出發。此外,社工教育沒有就性小眾或性別議題設有專門培訓,而當前社會氣氛下,性小眾支援項目亦難以向政府申請撥款。
發布會場地由忠意保險贊助提供,香港忠意保險首席分銷及市場營銷官羅麗儀致辭時表示,忠意保險作為一個包容僱主,望能夠帶起社會對LGBTQ+社群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