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非遺」專車六月遊走港九新界 展出香港獨有八角丁燈及燈帶

(獨媒報導)政府今年6月舉行首個「香港非遺月」,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為響應「非遺月」,康文署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推出第二屆非遺專車計劃,由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籌劃為期2年的「移動非遺」項目,將一輛9噸貨車改裝成流動展覽車,展出13項本地非遺展品,包括沙田小瀝源村客家丁燈及燈帶、客家麒麟、神馬紙紥、圍頭話唱禮聲帶及男裝長衫等,並設有互動展示屏幕,讓訪客認識本地非遺資訊。
專車六月期間將會遊走不同地點,包括中環皇后大道中、文咸東街、民光街、洪福邨、天耀邨、尖沙咀海防道、歷史博物館、沙田大會堂及油街實現,盼透過展覽向市民及遊客介紹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出小瀝源村獨有八角丁燈
其中一項展出的非遺展品是客家丁燈,屬客家人添丁傳統儀式最重要的物品。客家人若家中誕下男嬰,會紮出丁燈掛於祠堂,並將其火化以告知祖先。是次展出的丁燈是沙田小瀝源村獨有款式,高約3尺半,呈八角型,涼帽連燈冠、燈鼓及蓮花托共有5層,以竹篾為骨架,外層貼有圖案的紗紙及絹布。師傅為較容易放置車內展出,將尺寸縮小,約為原大的八成。
製作展品的沙田小瀝源村丁燈師傅楊強及楊九,自1994年起跟隨前輩學紮燈及麒麟,兩人花10多日紮成展出的丁燈。楊九表示,縮小版丁燈原本,「要多寸少半寸就唔靚,少半寸就會斜囉,紮起上嚟唔得工整,最緊要都係尺寸。」
丁燈材料近年「買少見少」,楊強嘆「有啲直頭無得買」,只能在「淘寶」選購原材料,包括紗紙及竹,購入後再自行加工,如竹需用火燒直及修剪長短,「以前啲竹我哋斬嘅,而家呢淘寶乜都有,乜嘢size都有㗎,即係慳咗好多功夫,主要返嚟修正下佢、整直佢。」
數年來,他們共紮了數十盞丁燈,全部皆提供予沙田區客家村或親朋好友。問到近年紮燈數目有沒有下降,楊九表示視乎情況,主要是村內是否有祠堂可掛燈,其次則是男嬰出生的數目,最多的一年紮了6盞丁燈。不過他提到,目前市民養動物多於生小朋友,他亦明白生育無法控制,「你有個男丁出身嘅,先至有機會同佢紮燈,無一條村有男丁出嘅,自己咪休息囉,即係你都冇得紮。」
傳統紮燈技術授男亦授女,楊九指目前亦有年青人學習,笑言「我孫女都學緊,你有心機學就得」。
花帶編織傳人不怕被機器取代
丁燈上的兩條色彩繽紛的燈帶,由多條不同顏色線編織而成,其中一條為年逾90歲的客家人蔡婆婆編織,另一條則是師承粉嶺龍躍頭、花帶編織技藝二代傳人趙雅然創作。趙雅然表示花帶分為兩種,包括服飾及燈帶,一般服飾用的花帶需要編織6至7天,今次展出的燈帶約長9尺闊2.7厘米,需要編織大概10天。
趙雅然原本並非村內人,她修讀藝術出身,於2018年跟隨非政府機構到粉嶺龍躍頭,研究花帶編織技藝的文化傳承,認識了當地年逾90歲的客家婆婆,開始學習織花帶,並發現梭織技藝非常有美學價值。
在七年研究期間,趙雅然除了記錄口述歷史外,亦有在社區開班教導市民及下一代學織花帶,並一邊跟婆婆學習織花帶,一邊做教學工作。她形容自己的角色如兩代人之間的橋樑,傳承上一代手藝。
趙雅然憶述初時入村,圍頭婆婆向她展示上世紀70年代時所編織的花帶,大讚「真係靚得好緊要,個手藝好精湛,都好驚嘆點解可以整到咁靚」。她指花帶蘊含不少智慧,最為特別是花帶擁有雙面圖案,需要同一時間編織兩面圖案,正反圖案亦互相配合,嘆「佢哋係就咁隨心喺張凳度係咁織,咁樣就會織到好靚嘅花帶」。
花帶上每一個圖案都有祝福意思,是長輩對下一代的情感表達。圖案一般都是象形聯想,例如爪前仍是農耕生活時,會將所見大自然產物或動物化成圖像,最常見是呈菱形的「欖仔」(橄欖核)圖案,取之諧音「攬仔」,而蔡婆婆的花帶特意為孫仔孫女編織,其中一個圖案是兩個菱形圖案對連,寓意「相親相愛嘴對嘴」。
問到會否擔心傳統工藝被機器取代?趙雅然稱「佢係有啲獨特嘅美學價值,有啲嘢真係取替唔到嘅」,編織時將個人意念融入花帶,而每個圖案都是自己或婆婆當下的內心想法。相反機器是設定好整個程式便直接製成,除了與手藝有所差別,情感表達上機器亦是無法取替,即使相同圖案但背後的故事不一樣,「(手織)真係有個人喺情感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