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早前更新捐血指引,加入條件規定過去12個月內,被連續拘留於懲教所或監獄72小時以上人士,需要暫緩捐血一年。港大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表示,外國數據顯示在囚人士的丙型肝炎感染率較一般市民高,而主要傳播途徑為使用毒品,稱指引是要找出有機會增加感染風險的行為或習慣,從而提升血液安全,重申大前提是希望減低經輸血而傳播的疾病,保障輸血製品者的健康。

輸血服務中心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新修訂是按國際認可的專業血液服務認證機構建議,旨在進一步提升血液安全,減低病人輸血的風險,與世界各地輸血服務機構的相關指引類同。麥龍兒今早在電台節目亦強調,指引是希望透過捐血者篩查排除風險,再作傳染病測試,稱必須雙管齊下,才能盡量提升血製品安全。

港大醫學院在2023年曾在赤柱監獄進行丙型肝炎篩查先導計劃研究,最後有106名在囚人士參與。麥龍兒表示,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使用毒品,本港最常見為注射海洛英所引致。外國數據顯示在囚人士的丙型肝炎感染率較一般市民高,在囚人士的感染率一般超過5%,甚至高達20%。

研究發現在囚期間沒增加感染 或入獄前已感染病毒

麥龍兒提到,本港一直沒有相關數據,港大醫學院遂與懲教署合作進行先導計劃,至今已招募500名在囚人士參與。而數據發現結果與外國接近,本港市民感染率為0.3%,在囚人士則為4.6%。

主持追問相關人士在監獄如何使用毒品,麥龍兒則稱研究發現在囚期間,本港懲教處所沒有增加感染,只是將有犯罪紀錄的吸食毒品人士找出來:「好大機會入獄之前已經感染病毒,有啲人出咗獄之後再犯都有,大概四個入面有一個。」她指使用毒品人士,當中逾六成有犯罪紀錄,吸食毒品屬於其生活習慣、行為:「令到佢增加咗丙型肝炎感染,唔係獄中感染。」

「睇唔到72小時有任何關係」 重申是提升血液安全

不過,麥龍兒承認「睇唔到72小時有任何關係」,但認為輸血服務中心原則是,要找出有機會增加感染風險的行為或習慣,並稱規例是提升血液安全,重申大前提希望減低經輸血而傳播的疾病,保障輸血製品者的健康。

她指出,即使捐血指引不時作出更新,加上現時血液檢測及科技先進,亦不能完全排除因輸血而感染的風險。她列出數據稱,在本港接受血液製品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殘餘風險為340萬份之一,丙型肝炎則是1,000萬份之一,乙型肝炎為1,260萬份之一:「聽落好似好少,但都唔係零。你幾百萬個人輸一次血,就會因為輸血而感染到病毒。」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