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政府擬在元朗尖鼻咀和白泥發展生態旅遊,打造度假村和酒店等,為香港新增旅遊景點。不過當地生境稀有,其中屬馬蹄蟹之一、瀕危物種的中國鱟就生活在下白泥,惟未受法律保護。明日(6月20日)是世界馬蹄蟹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大和城大合作,成功研發以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AI)進行下白泥馬蹄蟹普查,取代較消耗人力物力的人手普查,而且識別準確度達九成以上。城大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指,保育瀕危物種責無旁貸,應減少人類干擾泥灘,馬蹄蟹細小難被察覺,會被人不知不覺踩到。他指政府發展生態旅遊時應有適當管制,讓保育和旅遊互相配合。

陳本美
無人機系統及人工智能技術由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發,帶領技術團隊的系主任陳本美指,進行普查前先要先利用地理訊息系統,將泥灘的地形呈現,這樣才能尋找馬蹄蟹的位置,這項技術不單可以運用於馬蹄蟹,亦可以用於垃圾、環保等議題。

無標題
無人機配備紅外線和溫度感應等功能,更便利於偵察馬蹄蟹。

白泥將發展度假村、酒店 附近有瀕危馬蹄蟹棲息

發展局2024年2月公佈「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的發展建議」,擬在元朗尖鼻咀和白泥發展生態旅遊,合共佔地120公頃,可發展總樓面面積逾63萬平方米,打造度假村、酒店、零售、餐飲娛樂設施等。

下白泥則位於白泥南面,屬發展區以外,亦是本港最大的馬蹄蟹(又名鱟)繁殖地­­。馬蹄蟹在地球生存了超過4.7億年,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2.3億年。香港雖然是已發展城市,卻是全球其中一個具重要研究價值的馬蹄蟹生境。

目前世上有四種馬蹄蟹,其中兩種在香港可以見到,分別是中國鱟及圓尾鱟。

無標題
下白泥泥灘棲息的瀕危幼年二齡中國鱟,大小如同一顆黃豆,再加上牠會以泥沙覆蓋自己,故難以被發現。

無標題
二齡幼年馬蹄蟹難以被察覺,留意其在泥灘留下的蛇形痕跡是其中一個方法普查牠們。

然而,馬蹄蟹面臨人類干擾、生境退化及喪失、過度開發等多種威脅。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本地幼年馬蹄蟹數量已經減少到4,500隻至7,300隻。2019年中國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下白泥的泥灘是中國鱟的其中一個棲息地。

2025年4月,大自然保護協會發表報告,促請當局將白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至下白泥一帶,將約80公頃列入海岸保護公園,以保護珠江三角洲內重要的生態熱點。當時下白泥村長鄭偉君曾稱,白泥曾是大型成年馬蹄蟹的主要棲息地,但如今幾乎已難見其蹤影,恢復和保護白泥的自然環境不僅有助生物多樣性,更為社區帶來發展可持續生態旅遊的新契機。

無標題

海洋公園與兩大學合作 採無人機和AI普查馬蹄蟹

自2024年,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獲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資助,與中大及城大合作,率先研發利用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在下白泥展開為期兩年的馬蹄蟹普查先導計劃。城大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表示,成年馬蹄蟹住在海底,不過會在沙灘上產卵,出生後的馬蹄蟹會在沙灘度過10年幼年生活後才會出海。在這個時候,如果沙灘被污染,將影響牠們棲息。過往普查馬蹄蟹一直依靠人手在沙灘進行。不過他以鹿頸為例,當地部分泥灘相當軟,人員踏進後小腿會陷入泥灘中,移動困難,非常需要人力物力和耗費時間。加上馬蹄蟹在退潮後只有約30分鐘覓食時間,食完後就會躲回沙裏,人手普查需要經驗。相反無人機則不受泥灘限制,而且搜索面積更大,亦更快完成普查。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及社區合作經理溫翰芝稱,研究團隊透過先進的圖像分割基礎模型,按照馬蹄蟹的形態學特徵,如爬行軌跡的長度、闊度和連續性等資料,將收集所得的影像進行更微細的調整和分類,同時讓人工智能系統學習排除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干擾因素,大幅提高了辨別馬蹄蟹的效率,識別精準度提升至90%以上。她指剛出生的馬蹄蟹非常細小,只有一顆黃豆的大小,系統的高準確度令人鼓舞。

溫翰芝表示,以科技進行普查減少所需人員數目和時間,以下白泥泥灘為例,普查的範圍約為150米乘1,000米,以往需要將泥灘分為不同區域,由一組不少於四人的研究人員同時記錄馬蹄蟹的數目,每次普查約需一至兩小時。採用無人機系統後,每次只需一位人員,約30分鐘即可完成實時數據採集。透過科技所採集的系統化數據,將有助專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馬蹄蟹保育措施。

無標題

下白泥泥灘未受法律保護 學者促當局設管制和長遠規劃

《獨媒》問到太多人踐踏泥灘對馬蹄蟹的潛在影響,張肇堅稱,生活在下白泥的中國鱟馬蹄蟹是瀕危物種,保育瀕危物種是責無旁貸,應減少人類干擾其生活的泥灘,若成為旅遊景點,遊人或會不知不覺下踩到細小的馬蹄蟹。此外,泥灘上的海草床死後變成的腐植物,是幼年馬蹄蟹的食糧,人為活動亦會影響海草床,間接影響馬蹄蟹的食糧。温翰芝亦提到,太多遊人會導致泥灘高低不平,馬蹄蟹行走覓食時要越過障礙,增加覓食難度。

張肇堅認為,當局發展生態旅遊時,應有適當的管制措施,譬如在灘上興建橋樑,讓遊人在橋上觀賞馬蹄蟹而不影響泥灘生態,讓保育和旅遊互相配合。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