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釉藥是由不同礦物的粉末組合成的物質,當塗抹在泥坯上,再經高溫燒製,便會形成陶瓷製品上的表面保護層,讓陶瓷看起來帶有不同顏色、光滑或啞面。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市區更新基金贊助的大角咀「轉角:」項目,展出藝術團隊「香港釉藥研究所」的作品《大角咀好釉》。團隊在大角咀社區回收咖啡渣、金屬廢料和衣紙灰,燒製出橙紅、紫紅和墨綠三種顏色,用於座椅和雕塑作品上,表示不只是創作,而是一種重新連繫地方的方式,盼望讓社區看見自己日常中的色彩與價值。

「轉角:」舉行《大角咀好釉》展覽 呈現回收物燒製的顏色

大角咀是本港歷史悠久的工業社區,曾以造船和五金製造業聞名,不過隨著80年代工業北移,香港製造業逐漸萎縮,大角咀工廠亦減少,惟區內仍保留不少車房和五金工程等輕工業,保留傳統工藝文化。近年來,隨著市建局重建項目及咖啡店等陸續進駐,跟老街坊「五金店」、殯儀館及廟宇等並存,區內逐漸形成新舊交織、文化多元的獨特城市景觀。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市區更新基金贊助的大角咀「轉角:」公共及社區藝術項目,致力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促進社區更新、活化地方文化,並探索城市轉型中的人文可能性。全新展覽「轉角:《大角咀好釉》」將於 2025 年 6 月 20 日至 8 月 8 日於大角咀奧海城 2 期露天廣場的「轉角:《城市生活所》」展出,呈現一系列以社區回收廢料研製陶藝釉藥的作品,並透過展覽及延伸活動,展現大角咀獨有的城市紋理、生活色彩與集體記憶。

釉藥是由不同礦物的粉末組合成的物質,當塗抹在泥坯上,再經高溫燒製,便會形成陶瓷製品上的表面保護層,成份與玻璃相近,讓陶瓷看起來帶有不同顏色、光滑或啞面,是製作陶瓷的重要材料,同時讓成品更便於清潔。在藝術創作層面,釉藥為泥坯帶來各種顏色質感的變化,令陶瓷製品各具面貌與性格。

《大角咀好釉》項目由藝術團隊「香港釉藥研究所」進行,以釉藥研究為核心概念,從大角咀社區日常廢棄物中提煉創作素材,包括咖啡渣、衣紙灰、金屬碎片等,研發出本地釉藥,將這些「無用之物」製作成陶瓷餐具、牆磚、小型家具等物件。通過這些物料的轉化與藝術創作,呈現出大角咀獨有的生活風貌與文化特色,也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個地方,思考在社區轉變中,人與社區的連結與感受。整個項目實踐過程中,獲得多個社區單位與地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及支持。


藝術團隊「香港釉藥研究所」創辦人陳韻淇(左)、陳明駿(右)

設收集點回收咖啡渣 洪聖廟提供衣紙灰

藝術團隊創辦人陳韻淇、陳明駿表示,項目設有8個收集點收集社區咖啡渣,除了咖啡小店,同時涵蓋學校 、社區中心、地區組織、文創空間等,方便區內街坊提供咖啡渣。只要身處大角咀,便有機會共同收集由社區生產的釉藥原材料;衣紙灰由區內唯一一所廟宇、三級歷史建築洪聖廟提供;鎖匙廢料則由一直為附近工廠大廈單位提供配匙服務、位於晏架街的「康明電視」收集,讓大角咀的廢料循環再生,透過釉藥展示區內今昔轉變。

製作小型座椅和雕塑 分別呈現三種回收物燒製後顏色

展覽重點展品包括一件由多種釉藥組合製作的小型座椅,以及三件各自應用單一回收物料的雕塑作品,分別採用咖啡渣、寺廟衣紙灰及配匙店金屬碎片製作,象徵城市日常中的工藝、信仰與轉化。咖啡渣調製的釉藥,燒製後色調是明亮的橙紅,衣紙灰燒製後變成紫紅,金屬碎片燒製後意外地呈現出接近大自然存在的墨綠,如苔蘚,陳明駿稱之為「大角咀綠」,是大角咀的綠色。他續指,普羅大眾或以為只有植物灰可以製作釉,其實廟宇剩下的衣紙灰也可以。

兩名創辦人均表示,一直關注物料的轉化與地方的連結,希望透過《大角咀好釉》讓社區看見日常中的色彩與價值。他們指當咖啡渣、衣紙灰、金屬碎片這些被視為廢料的東西,變成可以觸摸、可以使用的器物與釉藥,這不只是創作,而是一種重新連繫地方的方式。

「轉角:《大角咀好釉》」展覽
日期:2025年6月20日至8月8日
時間:10:00-21:00
地點: 「轉角:」城市生活所(奧海城 2 期露天廣場)

展覽期間亦將舉辧《大角咀好釉》展覽導賞,藝術家將會介紹這些被遺忘的廢料如何賦予藝術品獨有的大角咀色澤與質地,並帶領參加者漫遊大角咀,了解釉藥自何而來,探索工藝如何連結人與地,讓社區成為創作鏈的一部分,延續「共煉釉藥」的社區實踐。

「轉角:《大角咀好釉》」展覽導賞
日期:2025年6月29日
時間:14:00-15:30/16:00-17:30
地點: 「轉角:」城市生活所(奧海城 2 期露天廣場)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