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流浪在公園無人理 社區實踐計劃關注福祉:佢哋都會肚餓

【獨媒報導】柴灣公園的水池,隨處可見「請勿把魚/龜放進水池」及「請勿餵飼魚/龜」的告示牌,不過池內料生活有逾500隻不同品種的烏龜。牠們有的在水中自在暢泳,有的伏在石頭上享受日光浴,牠們不少是被棄養。
「城市日記」於去年8月至今年6月舉辦「Let Us Go! You and I」計劃,培育一群響應永續生活理成念的熱心市民,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參加者於今年1月至5月在社區實踐小型項目,其中「社區烏龜」,正是關注社區中的烏龜。
「社區烏龜」隊長劉澤浚本身在2022年領養第一隻烏龜,至今已領養十多隻烏龜,他不時到公園探望其他烏龜,繼而留意到更多有關烏龜的新聞,「原來香港嘅烏龜其實無乜人關注佢哋嘅福祉」。「佢都係啲流浪嘅動物嚟嘅,但只不過佢唔識講嘢啦,或者喺大眾眼中佢哋無咁adorable,或者冇咁cute,或者係一樣好common嘅嘢啦,咁所以就冇乜人留意佢哋。」
許多主人以為公園水池環境優美,適合烏龜生活。不過他指康文署管理的公園並非為烏龜設計,例如水池的水閘曾導致烏龜斷肢,每年亦僅會清洗水池三至四次,水質欠佳亦容易引發烏龜發炎。此外,康文署既不主動餵養這些烏龜,也禁止市民投餵,加上水池周邊會出沒老鼠、麻鷹,在此「放生」烏龜無異於直接斷送生命。
根據《水務設施條例》(第102章)及《遊樂場地規例》(第132BC章),未經許可於水塘放生動物者,最高可被判罰款50,000港元及監禁兩年;若在公共公園內進行放生,則最高可處罰款2,000港元及監禁14日。劉澤浚曾向康文署查詢執法情況,獲回覆過去五年未作任何檢控。
他建議政府應從源頭減少放生行為,例如增設監控鏡頭及加強巡查。至於已在公園生活的烏龜,政府應考慮如何改善牠們的生活環境,例如提升水池水質和調節水溫,並增加水池內的石頭讓烏龜歇息,以及參考日本及台灣設置自動餵食機的做法。
「社區烏龜」團隊設計了兩節「公園龜龜旅行團」,亦製作「龜zine」及「社區烏龜地圖」,從而增加公眾對社區烏龜的認識。建立烏龜友善城市。劉澤浚指有旅行團參加者對情況感到驚訝,「原來香港公園係有咁多烏龜,佢哋係冇諗過嘅。咁同埋好多都以為烏龜係康文署養嘅,咁同埋佢哋都唔知道烏龜喺個池到係冇嘢食嘅。」
「我哋好多時候都好人本,好多時係人類中心去睇覺得龜係點,但係其實如果你可以用到龜嘅視覺去睇,可能你會發覺有啲唔同㗎喎,其實佢哋都會肚餓,佢哋都會痛,或者佢哋都會唔舒服。」
社區實踐的另一項目為「摘去鮮花」,市建局已宣布於區內展開重建計劃。團隊以社區遊蹤、故事分享、花墟導賞、真人圖書館、壓花相框工作坊和等一系列活動,串連起花墟檔主、街坊和買花者的社區記憶及情感,讓公眾了解花墟的魅力和生命力。隊長梁浩銓憂「商場化」將吞噬花墟「鳥語花香」的獨特魅力,惟過程感受到參與者的熱情,認為花墟的某些元素或許能延續下去。完成項目後,他的心態從「記錄以免遺忘」轉為「記錄得幾多得幾多」,留下花墟的「根」,未來花墟的故事和精神或許能有新的生機。
「城市日記」獲社區發展機構「社區伙伴」支持,舉辦「Let Us Go! You and I」。計劃包含四個階段,包括迎新、工作坊共學、社區實踐、總結,從而培訓社區組織者由個人經驗出發,構想有關永續生活的社區行動,透過共學工作坊,逐步建設其能力及視野。工作坊參加者於本年1月至5月期間,在社區實踐五個項目包括「社區烏龜」、「摘去鮮花」、「__的形狀:在城市中靜觀」、「荃民日常」、「觀免唐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