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從被決定的人生變成自決的人生
前言
這本書的書名很特別。相信「被討厭的勇氣」光是書名就會在我們的社會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因為要活得不怕別人的目光甚或評論,確實需要不少勇氣。更特別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日本人。日本文化著重集體主義,個體要表達自己想法,會承受極大的社會壓力。因此由兩名日本作者寫書談及這樣的主題實為一大突破。《被討厭的勇氣》這個系列共有兩本書。這次介紹第一本,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得勒的教導」。
作者是誰?
這本書由兩位作者合鑄宜城。他們是岸建壹郎和古賀使健。
岸建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高中開始已有以哲學為職涯發展的志向。後來在京都大學研究所取得文學研究博士。1989年開始研究阿得勒心理學。並積極從事阿得勒心理學和古代哲學的著述和演講。他又任職多家醫院的年輕人心理諮商,也是日本阿得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使健生於1973年,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他參與過很多暢銷商業書刊的出版。他擅長以聽寫方式寫書,作品以林場感和節奏感得到好評。
整本書以年輕人和哲學家在五個晚上進行的對話,闡述阿得勒心理學的生活哲學。可能這也是需要兩個作者合鑄的原因吧。
這本書想說什麼?
不知道以下問題會不會引起你的共鳴呢?「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改變?」「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為什麼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這本書就是想就以上問題提出洞見。全書分五張,就是年輕人與哲學家在五個晚上的對話:
第一夜:否定心理創傷。阿得勒心理學否定人生是由過去的創傷所決定。人當下的行為,取決於他當下的目的。這是阿得勒心理學的主體立論。
第二夜: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競爭心態帶來自卑感。嚴重的自卑感引起自卑情結。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就會像鐘擺原理一樣,輪番煎熬個人,帶來無盡煩惱。
第三夜:割捨別人的課題,過著課題分離的生活。不去操控別人怎樣處理他們的課題。在處理自己的課題時,也專心一意,不受別人干擾。
第四夜:世界的中心在那裡?這段對話涵蓋從自我中心變成擁有社會意識。
第五夜:認真活在當下。說明人生不是一條登頂的直路,而是一連串像小點一般的剎那串連宜城。訂立遙遠的目標只會自尋煩惱,因為我們無法預計未來。我們要在每一個當下都認真投入地生活。過著不斷舞動的人生。只要在每一步的人生路都認真投入舞動,我們一定能往前。
書中闡述的阿得勒心理學要義
這本書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幫助我們了解阿得勒心理學的要義。藉此機會簡單介紹一下:
一,過去造成的創傷不能決定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人有能力為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賦予意義。我們對事情賦予的意義才會影響我們,而不是事情本身。例如一個童年在父母虐待之下長大的人,他能選擇為童年發生過的事情賦予「創傷」的意義,並且相信這些創傷會令他以後都無法建立幸福家庭。但他也可選擇把過去的經歷當作學習機會,讓自己學到虐待子女會使家庭不幸福。於是下定決心不把虐待子女的生活型態帶到下一代身上。阿得勒的個體心理學就是相信人的自主選擇能力,反對佛洛伊德等心理學家提倡的心理創傷決定論。
二,所有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而根源就是我們倚賴他人的認同。一旦倚賴他人的認同,我們只能過著別人期待之下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人生。人們之所以倚賴他人的認同,是因為陷於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一旦競爭失敗,就會陷於自卑情結。要從倚賴他人認同的困境中解脫,就需要把重視競爭,階級分明的垂直人際關係,轉化為互信平等的橫向夥伴關係。
三,課題分離。分清楚特定課題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準則就是看特定課題未有妥善處理的話,後果最終由誰來承擔。我們不應介入別人的課題。即使哪人和我們關係多麼親近。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難道我們的子女荒廢學業,都不應該介入嗎?學業確實是子女自己的課題。父母即使多麼關心他們,能做的也只是做個諮商者。在他們有需要時給予幫助。要不要用心於學業,決定仍在子女手中。當然,在學業上有沒有用心的後果,例如能不能考到心儀的大學,將來在求職方面能不能有滿意的選擇,這些都是子女自己承擔了。書中的哲學家有句名言我非常同意:「我們能把牛帶到水邊。但不能勉強牠喝水。」另方面,自己的課題也不應受到他人干擾或操控。畢竟這些課題最終要承擔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
我最喜歡的兩段對話節錄
以下兩段對話是我感到十分心動的。藉此機會分享對話節錄。
有關創傷與自主
年輕人:你和父親的關係為何不好?
哲學家:留在我記憶中的,是父親毆打我的景象。我並不記得為什麼被打,只記得為了逃避父親而躲到桌子底下,但後來被他拖出來狠揍,而且不只一拳,是好幾拳。
年輕人:這樣的驚恐造成了創傷?
哲學家:認識阿得勒心理學之前,我的確是這樣想的。我父親是個沉悶又很難傷處的人,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看,會認為是因為當時被毆打,所以關係惡劣。但如果以阿得勒的目的論來想,這種因果定律的解釋就會完全逆轉。也就是說,我是不想和父親維持良好關係,才會浮現被毆打的記憶。
年輕人:老師的意思是,你先有了一個目的,就是不想與父親和樂傷處,是嗎?
哲學家:沒錯。對我而言,不修復和父親的關係是比較好的。因為這樣一來,可以把父親當成我人生不順遂的藉口。從另一個面向來說,也有向頑固專制的父親復仇的意思。
年輕人:這有什麼分別呢?被毆打始終是事實。
哲學家:從「人際關係的王牌」的觀點來看,就有分別了。執著於因為被父親毆打所以關係惡劣的決定論,只能束手無策。但當我解釋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所以浮現這個記憶,人際關係的王牌又回到我手上了。只要我有修復彼此關係的決心,不論父親有怎樣的生活營太,對我有什麼想法,以及對我的行動有什麼反應都沒關係。
有關被討厭的勇氣
年輕人:是阿!我想要幸福,想要自由。
哲學家:當我們想選擇自由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徬徨困惑。所以阿得勒心理學提出「導引之星」的說法,作為自由人生的指引。
年輕人:導引之星?
哲學家:就像旅人倚靠北極星辨別方向那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導引之星依照阿得勒心理學的說法,只要不失指標,,朝著它的方向前進,就會有幸福。
年輕人:這顆星在那裡?
哲學家:就是貢獻他人。不論你怎麼度過每個剎那,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做什麼都可以。誰要是討厭你,就讓她討厭好了。只要活得自由就行。
結語:保持單純,幸福就在我們身旁
書中那位哲學家深信:世界很單純,人生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想深一層,若我們專心一意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把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說等雜七雜八的東西拉進自己的人生,那麼幸福是不是根本就在我們身旁,不必苦苦尋求呢?希望這本書的內容,以及阿得勒的生活哲學,能為更多想要幸福的人提供一點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