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2025年5月29日澳門政府公佈調整現金分享派發資格/條件,新增了「2024年至少在澳門居留183天」的規定,但有八種不在澳的理由,可視為身處澳門的情況,包括在橫琴工作就讀,以及九個大灣區城市工作等視作身處在澳門,同等規定不適用於港台及國外生活的澳門人。

事實上,在官方發佈調整消息前,網上就因為傳出有社團建議把現金分享改為派發消費券而吵得沸沸揚揚。調整條件發佈後,不滿被排除現金分享資格的人,以及對未來現金分享可能被取消的擔心,又引發新一輪熱議。

對於現金分享派發條件的調整,自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這篇文章無意加入討論。相反,筆者希望處理兩個相對客觀的問題:第一,2008年的時候,現金分享到底是怎麼出現?第二,政府表示現金分享是「非恆常福利」,從正常的稅收福利關係來看,有沒有道理?

現金分享到底是怎麼出現?

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對於理解現金分享的性質,以及政府為何會這樣進行調整會有幫助。

攝於首任特首何厚鏵宣布 「派錢」 當天(Image: 澳門新聞局)

現在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8年4月22日的立法會會議。當日官委議員楊道匡提出了以下問題

「面對高通脹及物價攀升,特區政府在三月份推出了多項社會援助措施,重點是紓解弱勢社群的生活壓力,有關措施為貧困和低收入人士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臨時援助,並且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從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估計主要受到石油和糧食價格上升的影響,今年的高通脹和高物價的形勢仍然會持續,請問行政長官繼三月份推出的臨時措施之後,特區政府在今年內是否有其他措施去扶助居民應付高通脹的壓力?多謝。」

當時候特首何厚鏵這樣回答:(為方便閱讀,以下引文略為分段)

較早前我回答一部分議員所講到的一部分的措施,包括民政總署會豁免所有檢疫和有關的費用等等,亦都輪候公屋計劃,和你所提及到我們三、四月份提出的一些臨時措施,包括零八年施政方針裏面的一部分稅務的豁免,對一部分增加免稅額及其他對長者的連串措施,都是特別對一些低收入家庭、在職貧窮、長者這方面進一步提供有效措施,令到他們在面對通脹方面能夠紓緩一下他們的壓力。

當然,大家都知道,除了在每年的施政報告的過程裏面,透過過去兩年的習慣,也是差不多這些時間四月份,然後在施政報告之前,可能是八月份,七月份、八月份諸類,都會到立法會跟大家溝通,解答大家的問題。但是,畢竟每次到立法會除了施政報告,你不可能每次來都好像作一次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措施,但亦給予機會,作為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在整個施政報告裏面,特別一些面對新的問題,階段性的有一個這樣的機會向大家解述講一講特區政府的一些措施,解述特區政府在整個施政理念裏面一些想法。

大家都記得零八年我們的其中施政理念是創造整個社會的一個公平,一個共富,一個和諧。同時大家都明白到,當你十二月去做一個施政報告和一個財政預算,這個我們歷史造成,一般來說都要一月份起碼最快才結算到,甚至二月份結算到本年的財政收入,所以站在十一月多多少少我們看到整年的財政狀況。

但畢竟財政預算都不是因為完全結算了過去一年的財政狀況所作出的,特別考慮到這樣,所以我們今年作出一個較大的舉措,就是按照過去我們長期的施政理念,特別我在議會都跟議員講過,在我們經濟發展過程裏面我們的財政收入增加了,我們的庫房可以講較過去整個底子好了,作為特區政府在這方面怎樣考慮這些財政收入,離不開三個方面,一部分我們一定堅持是要作為鞏固我整個特區政府長遠的財政穩定,一部分我們用來解決澳門人長遠退休後的生活,這方面的措施在整個社保這方面的創新,這個考慮我相信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完成,這個方案到時亦會向立法會介紹,長遠是怎樣將我們一個相對比較豐厚的財政狀況基本是回饋社會,令澳門廣大居民將來能夠廣泛享受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退休制度。

另外一部分我們覺得是需要在短期裏面將比較好的財政收入及時回饋社會,所以我們盤算了過去一年的財政收入,看到首三、四個月整個財政狀況,評估了今年經濟發展和通脹問題,我們決定動用二十億元,大約接近二十億,往後譚司長在記者傳媒更詳細講,是將會我想爭取六月份七月份,程序爭取最遲七月份,每一個澳門永久居民會派現金五千元,非永久居民三千元,這個總數大約接近二十億,我們會短期內將這個法定程序送交立法會作為一個財政方面一個預算追加。」

這是第一次出現現金分享的概念,我們看到何厚鏵當時是希望通過制度化的方式來處理澳門的社會福利,基本思路是基於2002年賭權開放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條件進行各種稅收減免與再分配,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退休制度」,這個其實就是後來的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

回顧歷史,現金分享確實被視為一種短期臨時性措施(Image: 澳門旅遊局)

而現金分享是「短期裏面將比較好的財政收入及時回饋社會」的手段,即把2007年預期之外多增加的21億博彩收入分派給市民,屬於意外之財,即吃飯可以加隻雞腿的性質。澳門政府說現金分享非恆常福利,回到當時的語境來看是事實。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持續到今天,那是後話。

也就是說,現金分享從誕生開始,其本質就是一個由政治決定基於時勢而決定的短期福利手段。

稅收與福利關係

接著我們來討論在正常的稅收和社會福利關係下,現金分享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根據《澳門統計年鑑》2023年的資料,在按職能分類的大約920億政府開支中,接近50%和社會福利有關(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保障)。就算不進行跨地區比較,從數字上看也是一個不低的比例。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裏來?

下面是利用財政局提供的Excel表格計算的職業稅,假設你月收入達到中位數即2萬澳門元,每月繳交的職業稅僅是157澳門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如此低的稅負下可以享受如此多的社會福利,這在正常的福利國家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例如不少澳門人有葡國護照,大概會知道當地收入職業稅是13%起跳。在正常情況下,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要多享福利就要多交稅是基本原則。

說了這麼多,是希望帶出兩個信息。第一,澳門的低稅收、高福利狀況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見的情況,每年有現金分享不應該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第二,已故的政治學家Harold Dwight Lasswell說過,政治就是“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的問題。

現金分享從誕生開始就是政治決定,政治決定自然受到政府議程的影響。各位讀者肯定明白目前政府議程上最重要的一項是什麼,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大灣區九市工作等同生活在澳門,其他情況不在此列的原因。

#文章篇數:2️⃣4️⃣7️⃣

#本文同步發表於《論盡》


👉 成為免費爐友,郵件收取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