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被討厭的勇氣》這個系列原來有兩本書。第一本是《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得勒的教導》。這本書我在上星期發表的書評中已經介紹過了。這次想介紹的是第二本:《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這兩本書的主要人物都是哲學家和年輕人。兩本書合起來可以是一整個故事。但它們又可以單獨來看。我是一口氣讀完整個系列。讀這系列的書時有件怪事發生。就是每當讀到最後,我總是激動流淚。但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明明就是年輕人與哲學家之間的辯論。究竟是什麼引起我的情緒波蘭呢?在這兒先賣個關子。在結語部份再說吧。

作者是誰?

這本書由兩名日本作者岸建一郎和古賀使健合鑄宜城。關於他們的詳細介紹,可以看回我的上篇:《被討厭的勇氣》:從被決定的人生變成自決... 

雖然無法考證,但我總相信,在寫作這系列的兩本書時,岸建一郎(哲學家)和古賀使健(年輕人),是真的展開過多個回合的辯論。當然啦!我最希望的,就是會說日文的朋友能替我親自詢問他們是否真的有過辯論。

這本書想說什麼?

《被討厭的勇氣》闡述了阿得勒心理學的要義。包括否定心理創傷決定論,說明人隨時都能按照自己的目的解讀過去的經歷,以及如何回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課題分離,不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擾自己處理屬於自己的課題;建立平等互信的伙伴關係,發展共同體社會意識以取代互相競爭,倚賴認同的人際關係;以及聚焦於當下,不讓過去束縛自己,也不謂遙遠的未來憂慮。這本書想解決的問題,是阿得勒心理學的理論如何運用於現實生活場景。

故事背景是在三年前,年輕人透過與哲學家的辯論,學懂了阿得勒心理學的理論,並且相信這套理論確實能幫助人得到幸福。年輕人後來離開了原來的圖書館管理員工作,投身教育事業。他一心想把阿得勒心理學應用於教育現場。但因未能了解透徹而弄得教室一片混亂。於是他又回到哲學家的書房,與哲學家展開新一輪辯論。

這本書對社會意識、人生任務,作出更深入的探討。全書分以下五張:

第一張:可惡的他,可憐的我。這章探討決定論造成的受害者心態。這樣會令個體充滿無力感。解方就是個體採取主動,從怪罪他人、受害者心態中解脫出來。

第二章:為何否定賞罰:這章點出階級分明的縱向型人際關係,無助於令人變得自立;。

第三章:由競爭法則到合作法則。這章闡明「尊敬」的觀念,就是接納對方本來的樣子,以對方的視覺看待問題(同理心)。這樣就能把人際關係從競爭轉化為合作。

第四章:凡給予的就得着。這章集中討論貢獻他人,從而在共同體中找到歸屬感。

第五章:選擇愛的人生。這章深入探討愛的真義。愛不是陷入愛河的激情。而是從自我中心裡解放出來。從著眼於「我的幸福」,變成著眼於「我們的幸福」。

我的三點得着

從書中找到以下三個重點,或對我有幫助,或引起我的共鳴。

一,課題分離與教育的關係。是否願意學習很顯然是學生們的課題。懂得課題分離的教師和家長,會擔任諮商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在有需要時提供意見和協助。但不懂得課題分離的教師和家長,則會以為學生好為名,處處下指導棋,操控甚或強迫學生按照他們的意思去做。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自立。若學生自己的課題經常被介入的話,他們會養成倚賴性。結果到了成年之後,仍然不具備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負責任的能力。試問這又是否家長和教師樂見的呢?

二,把階級分明、充滿競爭的縱向社會結構,轉化為基於伙伴關係的橫向平等社會結構。要做到這點,「尊敬」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尊敬」在此雨景之下,是指接納他人本來的樣子。要做到接納他人本來的樣子,就必須有同理心。經常自問:若我有他的頭腦與心境,我又會不會像他這樣想,這樣做呢?有了這份願意了解他人多一點的心意,做到互相尊敬也並不如想像的難了。

三,不能迴避的三個人生任務:工作、交友和愛。工作使我們有機會貢獻他人。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歸屬感。交友能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互信的伙伴關係。至於愛,是把我們從自我中心當中解放出來。使我們成為自立的大人。

愛是三個人生任務當中最艱難的一個。阿得勒心理學提倡的愛,不是陷入愛河的激情,也沒有命中注定的愛人。阿得勒心理學提倡的愛,就像上一本書中提倡的活在當下,在每個剎那都全程投入地舞動自己一樣。在愛的關係裡,就是在此當下,掀起身邊那個人的手,一起跳雙人舞。一圈一圈地往前跳。之後回顧會驚喜地發現:怎麼這個和我一起跳舞的人好像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呢!其實「命中注定」的感覺,是大家在每個剎那投入舞動的結果。

令我感動的對話節錄

這本書的尾段,就是令我激動落淚的一段,我想在此分享:

哲學家:該在這裡劃下句點了。今晚該是我們最後一次會面。

年輕人:咦!

哲學家:這間書房,不應該是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一再前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你應該待的地方是教室;你該交談的夥伴,是將繼續活下去的孩子們。

年輕人:可是問題還沒解決。在這裡結束的話,我一定會再次迷路。因為我還沒抵達阿得勒的階梯。

哲學家:的確還沒開始登上階梯。但應該以踏上了第一階吧。三年前我說過,世界很單純,人生也是一樣。在我們結束談論之前,讓我再加上一句話吧。

年輕人:是什麼?

哲學家:世界很單純,人生也是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正是考驗。

與世隔絕的哲學家書房,只要踏出這扇門,等在外頭的便是一片混沌。是嘈雜、衝突不斷的日常生活。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可是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盡管如此,我還是要投身這片混沌裡。因為我的夥伴,我的學生都生活在這片廣大的混沌當中。年輕人深深吸了一口氣,下定決心推開現實的那扇門。

結語:做個主動積極的人,努力為自己締造幸福,也創造孕育幸福的世界

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得勒,決定放棄醫生的職業專心研究心理學。他在心理創傷決定論橫行的主流心理學理論以外,為我們打開了通向力量與自由的門。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在日本這個重視集體主義,個人表達經常受到壓制的社會環境,透過這系列的書籍倡導阿得勒的個體心理學。我相信他們也有自己的心意。可能就是感受到他們的心意,雖然這本書的呈現方式是兩個人的辯論,本來沒什麼會引起情緒,但閱讀這兩本書讀到最後,我都激動落淚。

《被討厭的勇氣》系列書籍的要義,是鼓勵個人擺脫過去經歷、他人認同的束縛。認真地在每個當下做好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以主動積極的生活態度取代怪罪他人,被動地做受害者的心態。這本書不但鼓勵每個人透過活得單純為自己締造人生幸福,也透過自己的幸福,營造一個能讓人活得單純,能孕育幸福的社會環境。但願更多人通過平凡無奇的生活帶來的考驗,努力地在這個混沌的現實世界,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