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论」翻检读者留言和记者回应定期刊出,随时拾回端的最新动态。

在端传媒,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与读者和受众的交流,也深信即使资讯环境变幻无定,只要找到方法看见彼此,始终有谁共鸣。适逢今年端传媒步入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及评论区重开之际,我们决定重启与读者交流的栏目,并以全新面貌跟大家见面。以往《Your Opinion》、《读者来函》以至《读者十论》曾经在萤幕背后捕捉读者的细腻感受,将经沉淀后的思想挣扎记录下来。新栏目《拾论》承先启后,更进一步。 「拾」既是「十」的大写,也代表捡拾读者留言的意思。除此以外,我们更会让相关编辑或记者主动回应留言,加强互动。同时,在这里我们亦将端的最新动态及报导方向等一一为你补漏拾遗,盼望朝花不必夕拾,触目皆是俯拾。

近月来,我们先后推出了多个十周年系列报导,当中包括以下留言提及的《隐蔽的虐猫社群》,透过观察该社群的网络型态、文化和心理动机,我们尝试讨论背后重要的救助动物、法律订立等议题。人工智能继续是我们持续追踪的议题,香港的大学生 Deepfake 色情照事件掀起争议,我们迅即整理事件脉络和比较不同国家司法制度目前如何针对数位性暴力,这次也邀请记者回应后续报导的可能性。另外,《世界的台积电?》系列推出后也得到正面回响,我们走访美国凤凰城,探讨在地缘政治另一面的移工文化,以下也会有记者分享的更多采访经历。

欢迎你继续在端传媒网站应用程式和各社交媒体平台撰写评论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见或回馈也可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们期待聆听你的想法。

1. Kes,回应《过劳杀人?没有法律定义和标准工时,月做350小时猝死的香港电梯工人

香港的蓝领工人,日做12或13小时很普遍,若非如此,不足以养妻活儿。

上班13小时后,精神散涣,开始质疑生存意义。曾经多次过马路时,心想若果被车撞送入医院,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2. R Z,回应《看起来「优良」:中国宽松的空气质量标准掩盖了哪些问题?

用iOS的天气app,将任意北美城市加到关注列表里,在空气质量地图上点该城市,然后在地图上滑动回中国,就能看到以该城市的标准衡量的中国各区域空气质量情况,触目惊心

3. Yukin,回应《【隐蔽的虐猫社群·上篇】抽象文化、厌女、对抗爱猫人士,中国虐猫现象何以成风潮?

虐待动物,全球皆有,也是人性的恶的一部份!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先进和文明的国家都已立法去惩治,也有一定阻吓作用。首先我们不能用古代和现代比较,那样亳无意思!但贵为文明古国及世界数一数二强国却没有相关法律,实在可惜,而且更重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即使同样百分比的人口进行虐待动物的行为,中国这类案例便领先全球了!而事实上虐待动物是反社会人格的特征,甚至加剧了无共情无同理心的行为和思想。一个人私下做不外传放上网络传播是「个别事件」, 但放上网流传,将之成为梗图趣味化便把这样的思想行为合理化如病毒般扩散,从而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称之为对动保人士的反弹根本是「伪命题」!实际是懦弱懦夫的行为,虐了5年10年猫狗,觉得虐杀生命开玩笑求快感没后果,有一天也觉得可以拿人命来开玩笑了……

圖:Dongdong

4. 讀者,回应《从现场封锁到以通报为准,新闻报道的各环节在中国是如何被瓦解的?

很感动,敬佩这群依然奔波在国内一线写作的记者们,也祈祷他们平安。水瓶纪元的出现让我非常惊喜,每次打开信箱我都期待收到他们的邮件,在那里能看到更真实的中国社会,希望他们能活得久一些。很遗憾此刻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名字,但相信历史总有真相大白的一日,所有深埋的种子都会在阳光下长大。

5. Bhmli,回应《拨开香港太空油毒雾,那些迷惘又孤独的青少年脸孔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毒品问题从来都只是表征,真正的问题是各种有毒的人际关系、发炎的情绪、和没有出口的孤独

6. ericchan,回应《港大法律系爆男学生Deepfake色情照事件,数位性暴力有法可管吗?

但比较可惜都是没能在以下这一点上做出更多的讨论与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世界上,不是很多国家将单纯制作 deepfake 刑事化。」黄启旸说,「因为很明显的一个说法——『它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如果自用的话,法律是不是要真的要规管呢?」

感谢ericchan的回应。将制作深伪色情刑事化是具争议性的,就如黄启旸所指需要民意机制去权衡「私人行为」跟受害人权利。在采访中他也提及在缺乏民意机制下立法,会存在政府滥用法律限制个人自由的风险,而他举的例子是用来打击同人文——不过,报导所提及将制作 deepfake 色情刑事化的地方只针对影像,而非文学,但这将会是延伸下去的讨论。我们正制作相关专题,以作更深入的讨论,请追踪后续报导。在此之前,我们希望透过这次报导开启讨论:香港社会如何理解数位性暴力?私下制作 deepfake 影像而不影响他人,是否没问题和不应受法律规管?私人行为跟法律规管的界线又在哪?

端传媒记者郑淑华

7. Jolie,回应《揽佬《大展鸿图》走红之谜:广府之外的「广东」与「后香港」碎片

mv里面关于香港场景的使用,作为广州人的角度,我会觉得更加是一种电视/报纸媒介对香港文化的传播与小时候到香港玩的经验双重影响下,导致的一种对香港的「不存在」的乡愁,比如对赛马的熟悉(电视),对莲香楼的名字(手信)刻入骨髓。而对香港现实本身的关注系近乎于零。

8. yunyin,回应《台湾效率,美国时间?当「世界的台积电」遇上美国劳工

很有趣也很难得的报导主题,尤其采访到许多外派当地的台籍工程师。

希望后续报导也能将台积电目前遭诉讼指控种族歧视(反美)的事件纳入讨论,假如可以采访到原告,感觉会有更丰富、多面向的观察。

想到当时在凤凰城采访时,一位台湾工程师提到,他正式外派前,公司提供了为期两天的「文化训练」,介绍美国的文化、政治、历史等等。但目前看来,想要克服跨文化职场的摩擦和误解,两天的速成班仍远远不够。我们也有关注到台积电在美面临的诉讼,会持续追踪进度,感谢建议。

端传媒记者吴政霆

你是否曾经好奇,一篇报导背后,记者与编辑经历了哪些思考与取舍?全新上线的会员限定新闻信《走进编辑室》由「世界的台积电?」系列开始。立即成为会员,走入报导幕后,细读记者手记与未曝光的故事。

2024年6月5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摄: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另外,记得我们亦在早前推出本年度的用户调研吗?感谢会员和读者的支持,让我们收到数以百计相当用心的留言。我们的团队已经逐一认真阅读,并且精选出部分留言于十周年特制互动页面《十年记事,十年见证》内刊出。在回顾这一个十年后,我们诚邀你继续细阅十年来每一个触动读者的时刻,让我们继续走向下个十年。

图:Mantha Mok / 端传媒

9. 读者,回应《端传媒2025年度用户调研|让我们听见你的需求,走向下一个十年

亲爱的端传媒编辑部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

「端」字的本义是「开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对真相的执着与坚持,是走过十年的意念,每件报导都是追寻。

十年发生太多事、铜锣湾书店、2019年事件、太阳花运动、南韩罢工、疫情、白纸…..这条路难走到一个令人身心疲惫。 「坚持」成为一条不可跨越的底线,「真实的新闻」好似变得有生命。

新闻没有回头路,就像人生一样。每一个事实的核实,每一次深度的挖掘,每一篇报导的发出,都是对历史的记录,对社会的贡献。

累了就要休息,饿了就吃饱,精神食粮就是端传媒。

愿你们在下一个十年,依然能够保持初心,继续为华文世界提供中立、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导。

谢谢你们,为了这份坚持。

10. 读者,回应《端传媒2025年度用户调研|让我们听见你的需求,走向下一个十年

端是我每天清晨打开视野的一片窗户。希望未来人类减少误解分歧,了解历史解决仇恨,继续守护良知。

过去十年,谢谢你一路相伴。我们现已特别推出十周年限定周边商品,经典报导小书、周年语录贴纸、十年一瞬明信片等纪念品,现在就前往线上商店选购

预购期间于商店购买端传媒会籍兑换券,特别赠送小书及贴纸。现在就成为会员,或邀请身边亲友,一起支持独立媒体。

欢迎你继续在端传媒网站应用程式和各社交媒体平台撰写评论或分享所想,有更多意见或回馈也可写信给我们(editor@theinitium.com)。我们期待聆听你的想法,约定下期《拾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