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人士在游行前针对华裔与印度裔发表演讲,宣扬白人至上主义。澳大利亚政府则对反移民游行表示谴责。

2025年8月31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多个右翼和民族主义团体发起反移民集会,同一时间支持多元的反示威人士组织游行,双方碰面发生冲突。摄:Asanka Ratnayake/Getty Images

澳大利亚社会近年出现更多反移民的声音,民众更在八月底展开大规模游行。

8月31日,数以万计的澳大利亚民众在全国多地响应“为澳大利亚游行”(March for Australia)集会,他们手持国旗、高喊“夺回我们的国家”、“停止第三世界移民”等口号,与反对者发生激烈冲突。

尽管游行表面诉求是停止大规模移民,但背后更深层的,是社会对于住房短缺、生活成本上升的集体不满,而这些情绪正逐渐被极右翼势力所利用与放大。

澳大利亚全国现大规模反移民游行活动

游行的主要诉求为停止大规模移民。现场有发言者主张“暂停移民五年”。

据警方估计,参加悉尼集会者约有15000人,墨尔本为5000人,布里斯班为6000人,阿德莱德为15000人。此外,堪培拉、珀斯、汤斯维尔等地亦有上千民众参与。

出席此次游行的右翼政界人物包括一国党领袖宝琳·韩森(Pauline Hanson)和卡特澳大利亚党党魁鲍勃·卡特(Bob Katter)。前者对集会表达赞扬,认为参与者是关心“大规模移民、房价和生活成本的普通人”;后者则在集会前呼吁民众参与游行,并对“游行队伍中的主流党派人士扔鸡蛋”,因其“出卖国家”。

此外,澳大利亚新纳粹组织国家社会主义网络(National Socialist Network,简称NSN)也积极参与了此次游行,其领导人汤姆斯·斯维尔(Thomas Sewell)在维多利亚州议会大厦前发表了特别针对华裔与印度裔的演讲,宣扬白人至上主义。
澳大利亚政府对反移民游行表示谴责。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声称“一部分参与者是善意的”,但此次事件“被暴力的新纳粹势力劫持”。多元文化事务部长安妮·阿利(Anne Aly)则批评游行的本质是种族主义。

2025年8月3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Harbour Bridge),示威者参与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摄:Izhar Khan/Getty Images

游行的源头来自匿名的Tik Tok影片。8月3日,数万人参加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根据卫报报导,此事激怒了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者。一个名为@aussibireyt 的TikTok帐号随后发布两则影片,呼吁澳大利亚人“夺回这个国家”。影片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获得响应。

五日后,“为澳大利亚游行”网站建成。游行资讯出现在网站传单与社媒帐号上。网站上的三个游行目标为:禁止外国旗帜;结束大规模移民;立即再移民。

“再移民”(重置移民,Remigration) 是一个极右翼政治概念,支持者主张将非白人的移民及后代驱逐回原籍国。在2024年大选中,不少欧洲极右翼政党采纳这一策略,其中包括德国选择党(AFD)与奥地利右翼自由党(FPO)。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公开支持“再移民”政策,有报导称美国政府正在计划组建“再移民”办公室。

8月11日,“再移民”字样从“为澳大利亚游行”网站上消失。媒体推测,或许是因为该词不为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接受。游行主办方在Facebook帐号上与“白人至上主义”划清界线。然而,在一段音频中,暱称为贝克·自由(Bec Freedom)的悉尼反移民组织者称,她所说的“保护澳大利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白人文化遗产”,之所以劝说游行发起者采用前一种说法只是为了让公众更易接受。

极右翼反移民网红雨果·列侬(Hugo Lennon)也参与了这次游行。他长期鼓吹“再移民”政策,并宣扬种族主义言论。

游行过程中,墨尔本的反移民队伍与支持巴勒斯坦的队伍发生冲撞,并伴有肢体冲突。

游行结束后,汤姆斯·斯维尔带领一群黑衣人袭击了墨尔本的原住民主权营地,造成四人受伤。他还在两日后维多利亚州州长贾辛塔·艾伦举行新闻发布会时闯入会场,中断其讲话,并高喊“澳大利亚万岁”(Heil Australia!)。这一口号被普遍认为带有纳粹色彩。随后他被警方逮捕

现场民众对新纳粹主义者的出现反应各异。斯维尔的演讲为他在墨尔本赢得诸多掌声;然而,“白澳大利亚”成员在悉尼的演讲则反响冷淡,引来嘘声。

2025年8月31日,澳大利亚悉尼维园(Victoria Park),抗议者举起标语并挥舞国旗参加“为澳大利亚游行”集会。摄:Roni Bintang/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游行过程出现诸多谣言与针对性攻击

除了极端分子的煽动外,媒体与网络谣言也是推动此次运动的重要因素。

媒体报导称,尽管部分参与反移民游行者是种族主义者,但绝大部分人只是被错误信息误导,认为澳大利亚的移民数量已经饱和。

谣言中流传最广的,是2GB 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本·福德曼(Ben Fordham)于8月18日在直播时说出的:“澳大利亚每天接纳1544名新移民,相当于五架满载的波音梦想飞机。”

这句充满煽动性的言论很快被反移民组织采纳,在短短两周之内被制作成文宣,向公众广泛传播。

福德曼的言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此数字是过境人数。尽管澳大利亚统计局很快就发文纠正,但反移民人士并没有因此罢休,而是指责澳大利亚统计局被政治化,遭遇政府审查。

而游行支持者所坚信“澳大利亚移民数量连年增长”也非事实。《悉尼先驱晨报》指出,所谓的移民数量激增只出现在疫情结束重新开放边境之后,属于回弹。而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至2024财年的净移民人数已经有所下降。

另一则谣言出现在“为澳大利亚游行”的传单上,声称在短短五年间移居澳大利亚的印度人数量,已超过一个世纪来,来自希腊和义大利的移民总和。

事实上,根据人口学名誉教授彼得·麦克唐纳(Peter McDonald)的说法,如果以移民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二战后的希腊和义大利移民规模与近年来的印度移民规模大致相当。

2025年8月31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反移民抗议活动的新纳粹主义支持者正在袭击一名反对游行的抗议者。摄:Gemma Hubeek/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这条流言导致印度裔成为此次反移民游行的主要针对目标。不少印度裔员工出于恐慌,要求在游行当日休假。昆士兰州的印度裔Facebook群组中也有人发文督促印度族群留在家中。

受到种族主义影响的少数族裔不止印度人。早在游行发生前,华人就已经饱受困扰。今年澳大利亚大选期间,自由党党魁彼得·达顿宣扬“中国威胁论”,议员简·休姆则在选后称一名中国义工为“间谍”。

大选结束后,在澳华人频繁遭遇青少年攻击。5月下旬,一对华人夫妇在悉尼遭遇一群青少年袭击,引发超过3万人连署请愿,要求青少年司法改革,并组织抗议活动。不少华人自发组成巡逻队,为需要帮助者提供支持。7月与8月则分别有两名中国游客和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塔斯马尼亚州遇袭。此外,还有多起未经媒体正式报导确认的袭击事件

保守派指移民造成住房问题

疫情结束后,澳大利亚爆发了严重的住房危机,房屋空置率低,房价连年上涨。

房地产数据分析公司Cotality的数据显示,过去的 5 年里,澳大利亚的租金上涨了 42.7%,而工资涨幅不到其一半。

而根据《2025 年住房体系报告》,2023 至 2024 财年的住房缺口约为 86000 套。2024 至 2025 财年的缺口预计缩小,但仍差约 47000 套。

尽管澳大利亚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缓解住房危机,比如政府计划在五年内建造120万套新房,但前景仍不乐观。

在社会矛盾激烈时,移民就成为了替罪羊。保守派智库公共事务所曾经在报告中称,过度移民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租房与住房危机。今年澳大利亚大选期间,联盟党曾希望依靠“控制移民人数”的政策取得优势。

2020年7月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公营房屋公寓窗边眺望的女子。摄:Asanka Ratnayake/Getty Images

参与此次反移民游行的大多数示威者认为,大规模移民是住房紧张、生活成本上涨的罪魁祸首,希望能够通过限制移民缓解社会危机。

不过,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澳大利亚的住房危机的根源主要是政策问题,而非移民。资深经济学家马特・格鲁德诺夫在接受SBS采访时说,澳大利亚住房短缺的原因是缺乏经济适用房。而独立研究中心的首席经济学家彼得·图利普的观点是,住房用地的规划限制是危机的主要原因。

格拉坦研究所的报告说明,减少移民或许能在短期内缓解住房压力,但长期对于经济的伤害较为严重,而且会损伤到技术移民数量。

澳大利亚许多行业高度依赖技术移民,尤其是餐饮、医疗保健、专业服务、制造业和行政服务等领域。SBS报导指出,根据统计局2020至2021年数据,15%的澳大利亚移民在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领域工作;而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超过40%的护士、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护理人员出生在海外。由于人口老龄化,澳大利亚对于移民卫生工作者的依赖预计还将上升。

建筑业也同样依赖移民技工,而且面临严重的用工短缺。澳大利亚建筑大师协会的首席执行官表示,由于技术工人的短缺,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确保政府住房扩建计划的完成。

减少移民很显然并不利于工党政府的建房计划。不过,如果住房危机得不到缓解,民众的反移民情绪很可能会进一步升温。《独立澳大利亚》的分析指出,如果忽略选民们基于住房、基础设施和工资等方面产生的对于移民问题的担忧,澳大利亚的政党将会重蹈美国大选中民主党的覆辙,并给意在分裂者留下可乘之机。《卫报》评论亦呼吁,政府应针对选民的需求提出合理的移民计划。

9月2日,工党政府宣布下个财年移民配额不变,仍将发放185000 个永久居民签证。

此次的澳大利亚反移民游行得到了不少海外右翼人士的支持,包括英国极右翼活动家汤米·罗宾逊和特斯拉执行长伊隆·马斯克。马斯克转发了罗宾逊称“当反移民抗议在澳大利亚爆发时,西方世界的本土居民已经受够了被迫的人口替代”的贴文。

有学者认为,网上对“为澳大利亚游行”的支持凸显了极右翼运动之间日益增长的跨国联系。这些公众人物的支持将会使澳大利亚的反移民游行从孤立的边缘事件转为全球反移民运动的一部分。

事实上,ABC 的调查也显示,澳大利亚的极右翼组织与海外的新纳粹组织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据澳大利亚情报组织(ASIO)推测,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力极端分子将继续努力使其运动“主流化”并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