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指八成避暑中心表現不合格 設施參差冇準則 部分達30℃如焗桑拿

【獨媒報導】民政事務總署會在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期間,全日開放臨時避暑中心予市民避暑,但有環團發現避暑中心隨時是「暑熱中心」。綠色和平走訪全港避暑中心,發現80%避暑中心表現不合格,超過30%沒有冷氣和飲水機,更有兩間室內溫度高達30℃,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質疑:「係避暑中心定係桑拿?」
記者於調查發布後到訪兩個被指「冇冷氣、冇水機」的慈雲山和石硤尾避暑中心查看,發現情況改善,已分別提供冷氣和風機,惟石硤尾避暑中心的飲水機,仍設於辦公室內並長期上鎖,要向職員請求才能斟水。伍漢林認為情況反映各處中心各處例,署方應有一套清晰標準,「唔係有人報道,佢先改少少嘢。」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 吳恩融、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馮凱嵐
19日間避暑中心 近八成不合格
綠色和平與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和心理學系教授合作,參考其他國際城市的避暑中心做法,及本港無家者、劏房戶及低收入市民的意見,制訂了五大評分準則,包含11項日間及16項夜間細則,內容針對基本設施及環境、水和膳食、安全及私隱、指示和資訊、人員配置和服務。
綠色和平於7月及8月期間,到訪全港19間臨時避暑中心(日間及夜間)及8間額外日間避暑中心考察,發現八成日間避暑中心表現不合格,未能提供準則當中過半的指定設施,超過三成不設冷氣,逾兩成未有提供水機。當中有5間未能同時提供冷氣及飲用水,更有2間中心室內溫度高達30℃。
倡增避暑中心數目 例如現有社區會堂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指出,香港的城市密度高,增加熱島效應,預期於世紀末每年的熱夜將達100日以上。他批評避暑中心未能有效覆蓋潛在使用者的居住地,例如油尖旺區,三個避暑中心均位於劏房戶及無家者集中區域的15分鐘路程範圍以外。伍漢林指出,香港現時有109個社區中心或社區會堂,可以成為潛在的臨時避暑或避寒中心,他建議政府參考國外其他城市的做法,增加避暑中心數目,形成社區網絡並改為恆常服務,按季節持續開放。
5間中心無水無冷氣 伍漢林反問:係桑拿?
伍漢林批評,日間避暑中心中有5間未能同時提供冷氣及水,分別為慈雲山(南區)社區中心、隆亨社區中心、大埔社區中心、石硤尾社區會堂及藍田(西區)社區中心,其中四間的位置更位於酷熱風險甚高的地區。綠色和平到位於慈雲山及石硤尾進行實測發現酷熱天氣下室內溫度高達30℃。伍漢林質疑:「其實佢係一個避暑中心定係桑拿呢?」
調查亦發現其中三間避暑中心,運頭塘鄰里社區中心、太和鄰里社區中心及葵盛社區會堂沒有座椅,使用者要於大堂站立避暑。伍漢林質疑:「連兩張膠櫈都冇中,呢個避暑中心係咪真係想幫人?」
慈雲山石硤尾中心已補救 唯設置非統一
記者於會後到被指無法同時提供冷氣及飲用水、位於慈雲山及石硤尾的兩個避暑中心查看,發現2間中心的冷氣充足,設施已獲部分改善。慈雲山的避暑設施仍設於樓梯間,擺放了4張膠椅。但新安裝了窗口式冷氣機及一部移動式冷氣機,牆上亦張貼告示,指引水機位置。
至於石硤尾的日間避暑中心則位於室內,長期有冷氣開放,亦設有風機,惟飲水機位於辦公室內,長期上鎖,要向職員查詢才能斟水。
就有關改善,伍漢林表示:「我諗最緊要都係要有一個清晰嘅標準,畀唔同嘅社區中心個職員去跟住嚟做。而唔係有人報道,佢先改少少嘢。」他批評,各區避暑中心標準不一,導致避暑中心的環境參差。因此,他建議民政事務總署制定訂並統一避暑中心基本服務準則,除確保每間中心配備冷氣、飲用水和座椅等基本設施外,亦建議提供基本醫務、社工轉介和康樂等服務,保障弱勢社群的健康。
網民意見「有冷氣仲想點」 學者指避難概念已過時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馮凱嵐指出,有研究指高溫環境會直接增加負面情緒,而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則有助舒緩負面情緒,例子包括做義工、做運動、見朋友、看電視等。她明白避暑中心屬臨時措施,未必能提供具意義的活動,但外國的避暑中心至少能提供消遣活動、小食、充電設施等,反觀香港「連最基本都做唔到」,她說:「如果坐喺避暑中心度,都要有啲嘢做。唔係你坐幾個鐘,唔通數手指、夢想呀,或者坐喺度諗嘢咩?」
左起: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 吳恩融、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伍漢林、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馮凱嵐
網上有不少聲音,認為現時大部分避暑中心有冷氣提供已不錯,還希望有私人空間及康樂設施屬過份要求。吳恩融回應指「避難」的概念已過時,現代人一般對避難抗拒,因此提供康樂活動、加強保安及私隱度,才能提升市民使用避暑中心的意欲。
馮凱嵐亦希望市民「將心比心」,強調消遣活動並非「得一想二」,而是政府應想辦法吸引人善用避暑中心,「如果唔係人哋入嚟兩分鐘就走,就完全冇用。」她又指出,大部分避暑中心都位於社區中心,大部分亦設雜誌或報紙架,只要不收起有關設施便能解決問題,予以使用者最基本的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