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螈」命 我們都可救牠一命

看了由本地生態攝影團隊攝製的《一生螈命》紀錄片後,獲悉馬鞍山也有瘰螈在梅子林「聚居」,《馬聞》成員三度上梅子林尋找,終於在6月天遇上牠,可惜已是命喪輪下的瘰螈……
《一生螈命》攝製隊成員馮漢城(阿城)對瘰螈情有獨鍾,「可能是牠們(瘰螈)首次在香港被人發現,發現者於是以香港為牠們命名。」原來,瘰螈也與我們一樣,背負着「香港」的名字,牠們是「香港瘰螈」。
香港瘰螈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牠們在溪流和樹林裏生活,梅子林路旁邊是梅大石澗,是牠們理想的繁殖地方。阿城說,由富安花園出發,沿梅子林路上行,大概行500米或1公里後,便有機會見到香港瘰螈。
瘰螈與我們 同背負「香港」名字
香港瘰螈有一個很特別的生命周期,牠們在冬天繁殖,繁殖期集中在9月開始,至翌年的1、2月。牠們好像青蛙,從卵開始變成一個幼體(仍未發育成為成熟的瘰螈), 幼體會在水裏成長,冬天時候,可能會在梅大石澗找到牠們的蹤影。兩三個月後,牠們會變成一個年輕版成體,便會離開水裏,然後進入陸地開始另一階段的生活。因瘰螈離開梅大石澗回到樹林,其間要橫過馬路,所以一到牠們遷徙時的4月,瘰螈就有可能遇到「路殺」,被車輾斃。
阿城說,雖然他沒有一個很確實的數字,但是活生生的瘰螈,與不幸被車輾斃的,大約各佔一半,比起香港其他地方,梅子林已是沒那麼嚴重。
究竟瘰螈的一生有多長?可能是短短數米闊的馬路,便結束牠們的一生。
至於香港瘰螈的習性,原來牠們受到刺激時,便會分泌一些毒液,加上牠們的肚皮有一些橙色警告色,提醒其他生物不要吃牠;所以在香港的生態系統裏面,沒見過有小鳥或其他爬蟲類動物會進食瘰螈,可能牠們都知道香港瘰螈有毒。
沒自然界天敵 卻屢喪命車輪下
雖然香港瘰螈在大自然沒有天敵,但卻有人類這個「路殺」。對於脆弱的香港瘰螈,我們可以做甚麼?
阿城居於梅子林村,會經常駕車經過梅子林路,平常人會把瘰螈當作枯葉,而他因熟悉瘰螈,駕車時會專注路面, 他說慢駛的時候是可以避過牠們。
阿城建議駕駛者,避免在3至4月瘰螈遷徙高峰期,駕車到一些瘰螈的「路殺」黑點(如飛鵝山、梅子林),如真的要駕車上這些地方,他建議慢駛和注意路面,一般的駕駛者都可以發現到瘰螈。因為瘰螈的生態是下雨才會活躍走出來的,所以如果3至4月的下雨天,才有機會看到牠們在馬路上;即使是瘰螈出沒的高峰期,如果沒下雨,甚至冬天,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專注,亦可比較放心駕駛。故此作為一個駕駛者,只要避免「高峰期」時間駕駛,已能保護到很多瘰螈。
其實,梅子林路全程只是4分鐘車程,即使多花一倍時間慢駛和注意路面,也只是8分鐘,要求不太過份吧?
發揮觀察力 救得一命得一命
阿城說,每個人都有角色,「嘗試發揮你的觀察力,就可以救牠一命。」無論是來郊遊、跑步或踩單車的人士,如發現瘰螈在馬路,切勿直接用手接觸,因香港瘰螈是受保護動物和會分泌毒液,所以他建議最好找塊大一點的樹葉托着瘰螈,然後將牠搬到附近山林便可;如由梅子林上山,左邊河流右邊山林,那就將瘰螈搬往右邊的山林;如下山,就將牠們搬回去左邊的山林。
阿城亦是《一生螈命》的策展人,他在展覽中收到不少保護瘰螈的建議,他感謝觀賞展覽的人提出寶貴意見,並特別提到有人建議使用「AI Robot」,在模型車Robot上設置鏡頭進行監察,快速地用AI辨識瘰螈,在馬路上巡航探測以保護牠們。
但有時「遠水是救不了近火」,作為街坊遇到下雨天、又有空閒,亦可化作「瘰螈義工」,嘗試做「人肉Robot」,往梅子林路巡視,用樹葉送瘰螈橫過馬路,「救得一命得一命」。
「其實我發現很多人都不認識香港瘰螈,也不知道牠們的樣子。」阿城說。2024年4月,阿城與他的團隊策劃了《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展覽圍繞着香港瘰螈的一生,第一部分是香港瘰螈怎樣生活,第二部分是關於死亡,即「路殺」那部分。他說很多人本身都不識香港瘰螈,當見到瘰螈不幸遇到「路殺」,會觸發他們想去認識瘰螈,可能是人對於生死會有感情、有感覺。
攝製《一生螈命》 讓牠們被看見
展覽完結後,他們將《一生螈命》紀錄片參與一些電影節,並入圍數個國際影展,更在新加坡自然電影節獲獎,現時紀錄片已放上網免費觀看,他們亦經常接受媒體訪問,目的是要保持着香港瘰螈的曝光率,令更多人認識牠們,幫助緩解「路殺」的問題,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山林裏,其實有很多不同有趣新奇的東西,牠們都有不同故事, 我們可以將牠們的故事納入自己的生活,或者納入自己的知識裏面,雖是一件不會令你多了錢的東西,但是會富足了的東西,是一個心靈。」阿城說。
採訪 // Tong、Gigi、謝頌昕
撰文 // Tong
圖片 // 馮漢城提供、Tong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