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廠洗濕個頭 填海仲要幾多錢?

《馬聞》第15期封面專題報道《填海搞創科 沙田海變沙田河》,收集約350份問卷,從民意角度反映居民反對填海的心聲,第16期《生態災難 牠們還可活多久?》從生態角度,分析填海對環境帶來無可挽救的破壞,今期則從公共財政角度計一計數,究竟繼沙田污水廠遷入岩洞的工程「洗濕個頭」情況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度撥款共328.5億元公帑之後,又要「倒幾多億落海」去填海?
污水廠遷入岩洞 總撥款328.5億
今年7月,污水處理廠搬遷工程又申請撥款,有立法會議員說「已洗濕個頭」,最終一致舉手支持撥款。根據財委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文件PWSC (2025 -26) 8,該項目的顧問費及勘測工作核准工程預算6.4億元; 第一階段工程20.8億元;第二階段工程140.8億元;第三階段工程31.2億元;餘下的工程129.3億,頭尾合共 328.5億元。
搬遷工程於2019年2月展開,目標是岩洞污水處理廠於2029年啟用,2031年騰出28公頃的舊有污水處理廠土地。發展局官員稱,騰出28公頃的土地是「附加好處」(side benefit ),但在得到「附加好處」前,先要付出多少個億?如果馬料水填海60公頃用作創科用途,又要幾多億「填氹」?
首先,先推算馬料水填海60公頃的創科項目需要多少公帑(見附圖)。
馬料水填海總造價主要包括3大部分:填海工程、土地平整及上蓋發展(還有其他支出,如利息成本、行政管理費用、設計變更、不可預見開支及後續運營維護等隱性或延伸成本,但無法估算)。
填海工程:馬料水填海料採用三跑的填海技術,即深層水泥拌合法等免挖方法。三跑填海造地的成本約每平方呎500元,即每公頃約5,400萬元,估計填海造價:60公頃 x 0.54億 = 32.4億。
土地平整及上蓋發展:由於政府仍未公布填海工程造價,故以面積相近、約87公頃的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園區)的造價來推算。
發展局官員2018年時表示,河套費用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特區政府負責,即土地平整,按數年前的粗略估算為150億元;第二部分則由科技園負責,即上蓋發展。創新科技署官員指,科學園3期工程費用為165億元,在過往20年分期進行,即現價(2018年)500億至600億元。若將兩筆費用整合,料總造價為650億至750億元。
「河套地」面積87公頃,換算即每公頃土地平整及上蓋發展約7.5億至8.6億元(650億至750億元 ÷ 87公頃),故估計馬料水60公頃的土地平整及上蓋發展造價為450億至516億元。
填海搞創科 保守估計約500億
馬料水60公頃填海項目估計總造價:32.4億 + 450億至516億元 = 482.4億至548.4億元。
不過,以上為2018年估算數字,若以近期的數據推算,金額可能更驚人。2021年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FCR( 2020 -21) 87提到,創科園(香港園區)會分2期發展,每期大致分為3個批次,預計可提供共67座樓宇。
根據立法會CB(2)1671/2024(05)號文件,單是河套發展進行第一期主體工程的工地平整和基建工程,及消防救護設施,立法會已撥出143.5 億元予特區政府,另172.6 億元,為開展第一批次合共8幢大樓的興建和發展。即餘下還有第二期工地平整工程,及5批次等待撥款。
第二,污水處理廠搬遷後的28公頃舊址,做創科地又要使幾多?
由於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拆卸工程及土地除污支出約7.8億元已撥款,另不用額外填海,故推算28公頃地的土地平整及上蓋發展價造為210億至240.8億元,加上已撥款的7.8億元,總計217.8億至248.6億元。回應上文所提及的「附加好處」,代價是先要付逾200億元公帑。
換句話說,88公頃的污水處理廠地加馬料水填海項目發展創科,推算總造價高達700.2億至797億元。
若從「應使則使」的角度來考慮,究竟值不值得「使」?
第一,河套香港園區佔地87公頃,可提供12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規模約為目前白石科學園的3倍;香港園區上蓋建設、營運、維護和管理由科技園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負責。河套香港園區,與馬料水填海和污水廠的面積(約88公頃)相若,即河套香港園區已完全滿足科技園的創科土地需求。另外,新田科技城首批約20公頃創科用地,亦交由科技園發展,還不足夠?
第二,政府預計河套香港園區總造價達650億至750億元,全由政府出資;如要再額外填海造地60公頃、發展已超出需求的創科用地,推算要花482.4億至548.4億,是否值得?
創科地需求340公頃 將多出111公頃
第三,北都創科發展包括河套香港園區(87公頃)、新田科技城(213公頃)及流浮山、沙嶺等(約17公頃)共317公頃地,加上現有科學園(22公頃)及數碼港(24公頃),總創科用地共363公頃,若再加上馬料水及污水處理廠(88公頃)創科地,已超出政府預計的340公頃創科用地需求(《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並多出達111公頃(見附表)。
第四,河套、新田科技城和流浮山等項目已全速發展,預計2034至2035全面運作,反觀馬料水填海計劃仍處研究狀態,原計劃2025年動工,2031年完成填海、污水廠2031年交還土地,即使按原定計劃,亦足足落後北都至少6年才開始動工進行上蓋發展,屆時的造價勢大漲,庫房又能否承擔?
無論從科技園的本身需求、全港創科土地需求、大量的公帑投入及無了期的工程,是否還要逆民意而行,將納稅人的金錢倒落海?
撰文 // Tong
攝影 // Mitch Lam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