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輪候時間仍長 議員倡AI助法官分析 司法機構:擔心不實誤導資料

新民黨容海恩
(獨媒報導)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今早討論法庭程序輪候時間,議員關心法庭如何善用人工智能科技,新民黨容海恩問到法庭使用多少數據分析協助解決問題。司法機構政務長梁悅賢回應指,司法機構對於生成式AI態度審慎,暫未容許司法人員在司法工作時,例如處理案件時廣泛使用,因為司法機構相當擔心不準確或誤導性資料,認為「未係時候」將AI用於撰寫判詞或法律分析。
司法機構向立法會交代法庭輪候時間,當中述及區域法院截至今年 6 月底,處理共 369 宗反修例刑事案件,當中 355 宗已結案。至於高院原訟庭處理的刑事案件,則未有個別統計涉及反修例和國安案件,只一般性提及截至今年6月底,原訟庭已處理約207宗刑事案,及逾9,300宗民事案,較2024年同期高分別37%及20%。至於裁判法院,文件提及大部分反修例和國安案件已審結。
另外,高院刑事案件平均輪候時間要362日,司法機構稱主因是反修例及國安案件持續湧現,較複雜及被告人數較多,而且審訊期較長,有數宗案件審訊時間超出預計,令大約60宗案件需重新排期。文件多次提及,隨大部份餘下的反修例案件及國安案件已排期於2025年及2026年進行審訊,預期該些案件對其他法庭程序平均輪候時間的影響將會逐步減少。
司法機構:刑事案「先天都係長」
在今早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選委界議員謝偉俊表示,國安法案件的擔保原則已經改變,會否考慮處理排期的先後次序「盡量快啲」,司法機構政務長梁悅賢回應,即使未在反修例案件出現前,刑事案因應申請法援、人證物證時間,「先天都係長」,一般在首提堂後審期需時150至170日,「唔會少得過呢個時間」。因應近年反修例案件和國安案件,很多被告不能保釋,法庭已將很多優先排期給予這些案件,其他案件的排期時間無可避免要受到影響。
另外新民黨容海恩關注法庭的「背後操作」,有多少透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協助解決人手問題,她又指將排期時間再減短,是社會大方向。梁悅賢回應指,司法機構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態度非常審慎,暫時未容許司法人員廣泛使用於處理司法工作,例如處理案件,因為司法機構很擔心不準確或誤導性資料,認為「未係時候」廣泛應用於判詞或法律分析。
黃英豪:希望司法機構唔好咁保守
民建聯黃英豪質疑,現時部份法官要動用一年時間才寫好判詞,「希望司法構構了解吓內地,每年數千萬案例,廣泛應用AI」,舉例有在香港上市、市值幾百億的公司產品,利用語音轉換成文字,「非常準確,而且用得多,大數據庫愈來愈聰明」,他甚至指「希望司法機構唔好咁保守」,要與時並進,協助法官尋法AI司法助理。
梁悅賢表示司法機構本身亦有應用語音轉做文字的功能,讓法官不用百分百抄寫筆記,可以集中思考複雜的法律問題,亦幫助「快啲寫判詞」,她強調司法學院有探索人工智能,並認為如果技術成熟,可以在有限制當中開放司法人員使用,但暫時未見單一模式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