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不再推垃圾徵費 環境局:貿易戰、地緣政局複雜

【獨媒報導】到底垃圾徵費是做抑或不做?拖延已久的答案,終於在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的一天公布。環境及生態局表示現屆政府將維持暫緩實施垃圾徵費,暫緩的原因是因為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正面臨多重挑戰,而經濟轉型期帶來的壓力,是社會不支持現階段實施垃圾徵費的重要背景和原因。政府要避免收費政策對市民和商界帶來額外負擔,故需「因時制宜」推進減廢回收工作策略,決定維持暫緩收費。
一年後「回收文化」建立 惟因「政局」不重推
翻查資料,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去年宣布暫緩後,一直的說法都是指政府「雖然暫緩」,但大規模宣傳可以起到正面效果,建立「回收文化」將有助政府重推垃圾收費。今次文件顯示,市民的回收率和減廢率均有所上升,不過卻因「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令今屆政府不再沾手。
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及政府曾委託第三方民調機構進行電話調查,多項結果顯示七至八成市民認為現階段不應該或不宜推行垃圾收費。當局更指調查有超過九成市民表示「願意主動參與減廢回收」工作,意見反映相對懲罰性的垃圾收費,市民更願意接受「協助性」和「鼓勵性」的減之回收措施。
文件引述不同業界面對的景況,包括飲食業界表示市民離港旅遊消費的趨勢,對生意造成負面影響,擔心結業情況持續;工會亦反映飲食業勞工面臨薪酬停滯及就業前景悲觀等問題。另外物管和清潔業界指,在現行經濟環境下,居民將難以接受垃圾收費導致管理費或清潔費上升。
在眾多「經濟原因」下,當局在文件總結,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局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正面臨多重挑戰,當前的經濟充滿挑戰,經濟轉型帶來的壓下是社會不支持現階段實施垃圾徵費的重要背景和原因。
當局稱,除了需要避免收費政策對市民和商界,特別是中小企和基層帶來額外負擔,政府「也應該因時制宜來制定推進減廢回收工作的策略」,才可以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
當局又指自5月首次宣布暫緩收費後,市民在減廢回收方面的意識和參與度「有增無減」,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持續下降,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日棄置10,141公噸垃圾,較去年同期減少5%。另一方面,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亦上升。當局會續循4個方向推動「全民減廢」及分類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