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中國連鎖餐廳西貝近日捲入「預製菜」爭議,坊間最不滿是餐廳標榜「匠心、新鮮製造」,捧上餐桌的卻是保質期超長的預製菜。在立法會,民建聯黃俊碩關注當局如何監管預製菜,例如規定餐廳標明食物屬預製菜,又問過去3年政府接獲多少宗因預製菜食品而出現的食安問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預製菜」在國際間尚未有劃一定義,業界和消費者對何謂「預製菜」有不同理解和期望,例如臘腸、包裝蔬菜和水果算不算預製菜。他又指社會上食材眾多且烹調方法五花八門,不容易為「預製菜」準確清晰地定義,假如硬性規定食肆標明,不但難以執行,且會引起食肆與消費者之間的爭拗。


謝展寰(立法會截圖)

稱從食安角度 安全與預製食材無關係

到底「預製菜」有否引起過食安問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回覆質詢時表示,在食安角度出發,食物業處所需要符合的食物安全和環境衞生條件不會因為它是否售賣「預製菜」而有所分別,所以署方並無備存涉及「預製菜」的檢控分項數字。他又指食肆出售的食物安全與否,與有無採用預製食材沒有關係。

他又指「預製菜」是一個比較新的詞語,國際間尚未有劃一定義,不同業界人士與消費者對何謂「預製菜」,都可能有不同理解和期望。不過他指一般而言,「預製菜」泛指經加工和配製後成為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食物,包括只需翻熱即可食用的菜式。


黃俊碩(立法會截圖)

反問部分預製、部分即製 是否「預製菜」?

內地6月公布最新對預製菜的食安建議,例如提醒食物業應徹底烹煮及翻熱「預製菜」,在運輸及貯存過程中避免「預製菜」曝露攝氏4度至60度。不過相關建議並非強制性,而是鼓勵性,不具約束力。他強調從食物安全的角度來說,食肆出售的食物是否安全,與是否採用預製食材沒有關係,強制食肆為此作出標示並不會進一步改善食物安全。

對於黃俊碩的「預製菜」標示建議,謝展寰表示社會不同人士對「預製菜」有不同理解,例如是否任何包含預製食材的菜式統統都是「預製菜」?如果一道菜式只有部分材料是預製,其他部分現場即製,又是否「預製菜」?他指出不容易為「預製菜」訂出準確清晰的定義,若硬性規定食肆須標明「預製菜」,不但難以執行,也容易引發食肆和消費者之間的爭拗。


張宇人(立法會截圖)

飲食界張宇人表示同意局長的意見,他擔心當局就「預製菜」問題過份發牌和規管。謝展寰重申「預製菜」難定義,例如「臘腸算唔算預製菜」,經包裝的蔬菜和生果,又是否預製菜,他強調當局要多吸收經驗。九龍西議員梁文廣擔心,有人在工廈或住宅加熱「預製菜」即可搵快錢,當局有無策略打擊無牌食肆,謝展寰表示對問題「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