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大約一年前,讀到一篇此書作者的訪談文章,已經知道《孤島》這部長篇小說的存在,亦粗略了解到書內有敘述中國民運,和武漢肺炎的內容。礙於作者和題材的敏感程度,本來自己並不預計能夠在美麗新香港買到這本書,但之後在台北的一些書店,也未有看到此書的蹤影,漸漸地就沒有再記掛著這本書。

及至本年初夏,在尖沙咀的誠品逛著時,無意中發現了此書的身影。縱使家裡已經積壓了好些未開讀的書籍,當時亦已選好其他打算入手的書籍,但還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此書也放到了自己的購物籃。積存在書架數月後,至近日兩個颱風之間的惡劣天氣裡,才有空檔一口氣把這部小說讀完了。

小說的主軸其實相當簡單。時空設定在 2019 年尾,本來在武漢任職大學講師的中年男子談雲,因受到舉報突被辭退,決定出外遊蕩一下。在 2020 年一月到了泰國之後,於沒有暴露行蹤的情況下,忽然接到一名素未謀面的女網友 — — 同樣來自武漢的岫,的邀約。岫表示自己逕自預訂了去狗孤島七天六夜的各種交通票,惟沒有預訂酒店,並暗示邀請談雲聯袂同行。雖然深感蹊蹺,但談雲仍然膽粗粗決定赴約,開展了這七天六夜的共處經歷。

在如斯的設定下,這部作品必然有著(史詩或悲劇式的)愛情線,但這並非此部小說主要想講述的範疇。首先,談雲和岫身處在狗孤島的那七天,正值疫情開始大規模爆發並四處傳播、武漢開始封城的時刻,二人在各自獨處時重新跟現實世界連結的時候,少不免接觸到不少疫情相關的訊息。「官方資訊」的輕描淡寫,甚至對實況的隱瞞,與武漢城內民眾推送出來各種從未遇見的駭人慘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七天的旅程中,疫情的急促演變,令這議題成為了談雲和岫多次閒聊的題材,他倆疏理著疫情大爆發前的各種異象,以及政府的冷處理,如何導致局勢的一發不可收拾。而在臨別前,岫亦預視到,疫情最終會導致全球性的邊境封閉,和數量極為龐大的染疫辭世。雖然絕對有理由相信,作者在書寫這個段落時,2020 年初的種種,已然是真實發生了的歷史,但那個時空裡的岫,能夠做出這樣的推測,也可窺探其洞察力。

在七天六夜的交往裡,談雲和岫,也各自向對方訴說了不少自身的種種,並延伸到對於生死、神明、命運的討論。在讀著談雲的心路歷程時,自己還未有太多的感覺,但換到了岫的故事,就開始敲中自己了。岫的父親,曾經是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嚴打」運動的受害者,數度身陷囹圄並輾轉因管治路線的改變,而獲得平反。後來,岫的父親曾經擔當一本思想比較前沿的雜誌的編輯,而這本雜誌,巧合地也對年少時的談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可見歷史裡不同小人物的命運之各種交織。岫的父親雖然因為太清楚共產黨的脾性,而對八九民運抱以保留,但後來亦有極力支援營救學運份子逃亡的「黃雀行動」,乃至九十年代末期,搭上了意圖在中國注冊建立政黨的車,俱讓岫的父親,再次迎來漫長的牢獄生涯。遊走於監獄、校園和書店,就成為了年少時的岫,生活的重要組成。

岫那同母異父的哥哥,是她心坎裡一根多年無法拔除的牽掛,因為在 1989 年那春夏之交後,哥哥一直失蹤,就算家人在那時用盡了所有的方式,多年的明查暗訪,也無法覓得哥哥的下落。而岫一直認為,哥哥的失聯,本來是自己有能力可以阻止的。多年後,岫到了外國留學,在一次參與六四二十周年的集會裡,那早已流傳萬世的坦克人影片,讓岫掩面慟哭,多年來的詰問,終於有了一點眉目,但又只能繼續鬱在自己的內心裡。岫偷偷的做了影片的備份,讓那時已經患了末期癌症,躺在醫院的那離大去之期不遠的父親觀看,父親同樣看得一眼就明。

而岫的母親,生命軌跡亦因為丈夫和兒子的處境,而走上了蜿蜒的道路。在多年來尋覓哥哥的過程裡,母親亦結識了「天安門母親運動」的不少成員,得悉不少的死難者和失蹤者,身份俱沒有被政府承認,而不少的難屬,亦礙於仍然身處體制內,無法道出這樣的身份,及表露思念。岫的母親,縱使知道著一些「真相」,亦無法在眾多難屬面前,過份表露。在岫出走至這狗孤島的七天裡,岫的母親,亦正切身地受著封城帶來的不便和衝擊。

在旅程伊始的時候,岫曾經說過要託付談雲一些任務,事已至此,談雲也開始了解了。岫的這一些家庭背景,乃至那些搜集得到不被承認的八九民運死難者名單,談雲是第一個知悉的外人。在談雲驚訝著這個 inconvenient truth 的時候,亦得知岫其實亦花了不少的時間告心機,去確定談雲是一個信得過的人,可以承載、守護著這些歷史,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審判作見證。除了談雲長期在網絡上的言論,以及自身推動著的「民間修史」campaign 外,岫也為談雲一些鮮為人知的經歷做了 due diligence,乃至這七天六夜的真實相處裡,才讓岫得以確立一直以來的推斷和期盼,完成給予談雲的這一次託付。

要說談雲和岫沒有在這七天六夜的相處裡動了格,實在難以服眾,而談雲的心坎裡,曾數次想過,要否在旅程後跟岫一同返回中國,或把岫留下在這狗孤島中,但岫一方面在極力阻止,而岫也必須回國照顧那年邁的母親。而後來談雲亦明瞭,自己必須要為那些犧牲者活下去,才能讓這段情愫得以永生。這亦呼了談雲在初戀時所受過的傷,如何影響了自身的愛情觀。儘管經歷了七天的相處,這段關係要如何走下去,雙方其實也是別無選撢,只能留待宿命的安排。


購買此書時,雖然已經對書中所敘述的內容的敏感度,有一點預想,但在讀到岫的歷程時,還是覺得這震撼的程度,有點超出了自己的預期,在好幾個段落裡,亦需要稍為停歇一下。作者在談雲和岫這兩個虛構人物裡,穿插交織著大量真實的歷史事件,一來想訴說出小人物們如何無可選擇地跟國運交織,地成為了罪惡的見證者,這部作品自身,亦表露著一種反抗的姿態。

罼竟此書可算是中國的「禁書」(作者於泰國完成大部份的寫作,書籍於台灣出版),在無法傳播至多數中國讀者的情況下,牽起的討論似乎並不太多。雖然在尾聲的一章,對於 2022 年的新疆大火、白紙運動等也稍有描述,但故事線的限制,令這些對新一代中國人更為刻骨銘心的創傷,沒有佔到什麼篇幅;加上上一輩的民運人士,近年的名聲亦不如以往,當代的中國抗爭者及讀者,不一定會對這一次穿插著不少歷史的文學書寫很受落;而談雲和岫這兩個角色的性別設定,多少仍有展現著男性相對高高在上的思想,亦有機會使一些讀者讀得不太舒服。

但總括而言,縱使書中所敘述的抗爭史,對當代的中國異見者,似乎有點遙遠,但這種書寫的意義,始終不能夠被抹殺。數代人之後,曾經的見證者相繼告老歸田,未解的歷史,無奈會變成永遠的謎,極權要篡改歷史,亦會更為肆無忌憚;新一代的人,亦能透過這些歷史,認知到國家走到了這個地步的脈絡,避免日後重蹈覆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