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能实现关键的碳排放目标,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其实现碳中和能力的担忧——碳中和是全球努力避免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的一个潜在决定性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碳排放强度——衡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碳排放量的指标——在2024年下降了3.4%,尚未达到官方设定的3.9%的目标。

中国也支持其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将碳排放强度削减18%的长期目标,这也是中国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近一个五年计划中设定的目标。

根据设定的目标,中国国家领导人承诺在本世纪末之前达到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之一(约占全球排放量的30%),又是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的领军者,因此其进展受到全世界的密切关注。

中国能否实现排放目标,将对国际社会为防止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1.5摄氏度所付出的努力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联合国为避免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而设定的一个基准。

2024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气温上升突破1.5摄氏度的年份,而地球温度上升能否长期保持在1.5摄氏度的阈值以下已经令人充满怀疑。

英国全球能源智库“Ember”的高级能源分析师穆义·扬(Muyi Yang)表示,尽管碳排放强度只是中方使用的基准之一,但它为我们了解脱碳如何在整个经济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穆义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尽管经济继续增长,但相对于这种增长,排放量的减少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快。”

穆义指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严重依赖工业增长来摆脱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问题,但这反过来又导致其近期的能源需求激增。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经济在2024年的官方增长速度达到了5%,与此同时,其电力需求同比增长了6.8%。

碳排放量同比增长了0.8%。

创纪录的热浪扰乱了水电站的能源生产,并迫使当局使用煤电弥补短缺,从而给减排工作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

中国发展论坛:在贸易紧张局势中推动全球化进程

香港能源咨询公司Lantau Group的高级经理艾瑞克·菲什曼表示,尽管遭遇了挫折,但中方的确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在去年通过风能和太阳能满足了其总能源需求的14.5%,同时还通过水力发电满足了13.4%的能源需求。

根据对政府数据进行的分析,菲什曼表示,中国还通过可再生能源满足了其能源需求增量的近75%(610太瓦时中的500太瓦时)。

菲什曼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这个数字代表了“大量清洁能源”,大致相当于德国一年的能源消耗量。

其中的大部分增长都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包括来自中共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已被载入宪法的习近平思想指出,中国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2021年,中国宣布“要坚决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高能耗、高排放项目”。

同年,中国启动了排放交易体系,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根据该体系,排放量低于指定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其未使用的配额出售给超额的污染主体。

国际知名能源及气候研究网站“Carbon Brief”的中国事务分析师阿尼卡·帕特尔表示,在最近,习主席呼吁中国关注“新的优质生产力”,并向更高端、创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

帕特尔告诉半岛电视台,“中国历来被视为‘世界工厂’,但其重点是所谓的‘旧三产’,即所有低价值产品——家电、服装和玩具。现在,它希望转向绿色增长和‘新三产’,即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锂电池”。

帕特尔表示,中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其2026年至2030年的最新一轮碳排放目标以及下一个五年计划,而这将会影响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发展方向。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的全球政策顾问姚哲(Yao Zhe)表示,虽然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但从长远来看,能否完全脱炭仍不确定。

“实现碳中和将需要中国能源部门和整个经济进行更多结构性变革。这些变革需要在达到峰值之后尽快开始”,姚哲这样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

“尽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善于支持清洁技术行业,但他们仍倾向于将这些结构性变革推迟到以后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晚于2035年,而这会令人担忧。”

来源 :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