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这位俄罗斯总统在执政25年后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一栋破旧公寓楼内长大,他和朋友们经常拿着棍子在走廊里追老鼠。一天,一只被逼到角落里的大老鼠突然转向年幼的他,并把他追回了家。
普京在2000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我很快就深刻地领悟到了‘角落’这个词的含义”。
多年来,随着这个故事被反复讲述和分析,克里姆林宫的观察家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普京就像一只被逼到绝境的老鼠,当他认为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就不得不发起反击。
“抵抗并忍受”
普京出生于1952年,即二战结束的7年之后,有数百万俄罗斯人在那场战争中丧生,他们受到的身心伤痛在战后依然深刻。普京从未见过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叫维克托——在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饿死,另一个则于战前夭折。普京的父亲是一名士兵,在一次手榴弹爆炸中被弹片击伤致残,而当时他的母亲则远在他方。
或许正是这种艰苦的成长经历培养了普京的求生本领。尽管童年的朋友们都记得他“矮小、瘦弱、虚弱”且孤僻,但自认为在年轻时是个“流氓”的普京表示,如果有人欺负他,他并不害怕反抗。
“普京的亲信告诉我,他所秉持的原则是,即使是在院子里被虐待,你也必须反抗和忍受,而且你最终会赢”,在2001年首次见到普京的反对派流亡政治家根纳季·古德科夫这样告诉半岛电视台。
“他体格不强,个子也不高,所以他决定从事体育运动——柔道、桑搏(一种苏联格斗运动)等等。”
12岁那年,普京在柔道课上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之一:阿尔卡季·罗滕贝格。两人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在俄罗斯政坛的神秘世界中,像罗滕贝格这样的老朋友才是普京最信任的人。
在各种采访以及回忆录中,普京的学校老师维拉·古列维奇回忆起这个“像猫一样,用胳膊、腿和牙齿”打架的男孩,同时也是一个好学的男孩。在她的指导下,普京开始学习德语,这项技能也塑造了他未来的职业生涯。
1973年,广受欢迎的迷你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在苏联电视台首次播出。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末期,主人公马克斯·奥托·冯·施捷里茨是一名潜伏在纳粹高层内的卧底。这是一个宣传项目,由时任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负责人的尤里·安德罗波夫委托制作。它对苏联观众的文化影响堪比詹姆斯·邦德对西方观众的影响。
普京从未正式承认过这部剧集对他的影响——尽管他承认讲述俄罗斯间谍破坏纳粹行动的电影《盾与剑》激励了他默默报效祖国之心,但在这部剧集播出的两年之后,也就是普京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加入了克格勃。
上世纪80年代曾在克格勃任职的古德科夫表示,可能是“冷静、不落俗套”的间谍形象以及证明自己的需要,促使普京加入了克格勃。
“他相当聪明。他通过了安德罗波夫学院(间谍学院)的所有测试。每个进入这所学院的人都通过了无数严格的记忆力和心理稳定性测试”,接受过同种测试的古德科夫这样说道。
普京的心理特征被描述为“情感冷漠、危险意识淡薄,并且愿意冒险”。

共产主义在苏联的崩溃
普京能讲一口流利的德语,并于1985年被派往东德的德累斯顿。二战之后,东德被苏联占领,与东欧大部分地区一样,成为了一个受莫斯科奴役的傀儡国家。
普京与他当时的妻子柳德米拉以及两个年幼的女儿住在那里。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认识了柳德米拉并于1983年与她结婚。在德累斯顿,普京的职责包括担任莫斯科克格勃总部与东德国家安全委员会之间的联络员。和德国斯塔西的秘密警察一样,普京在这里的生活平淡无奇。
然而,到1989年,一切都变了。
时任中校的普京目睹了共产主义在苏联的崩溃,这场革命席卷了东欧集团的各个政府,其中许多政府都曾受到莫斯科的操控。在柏林墙倒塌后,一群抗议者试图冲击位于德累斯顿的克格勃总部。当时值班的普京还向一位红军坦克指挥官呼叫增援。
在过去,苏联领导人毫不犹豫地镇压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起义。但改革派主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则采取了更为放任的态度。
“没有莫斯科的命令,我们什么也做不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这样告诉普京。
“而莫斯科却保持沉默。”
尽管德国街头上演着欢腾的场景,但普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看到政权被推翻的速度有多么快。这段经历让他对民众运动、革命和动乱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怀疑,也让他意识到,如果莫斯科示弱,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俄裔英国历史学家谢尔盖·拉琴科表示,这段经历给普京塑造了这样一种观点:苏联的衰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绝不能重演。
俄罗斯政治家、自由派反对党亚博卢党创始人、前总统候选人格里戈里·亚夫林斯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与普京会面,他表示,莫斯科在冷战中的惨败,给普京和许多俄罗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对普京来说,这是一种耻辱。

副市长与间谍头子
1990年1月,37岁的普京回到了与他离开时截然不同的俄罗斯。首先,曾经的共产国际首都莫斯科已经拥有了资本主义的象征:麦当劳的金色拱门——麦当劳刚刚在那里开设了它的第一家餐厅。
在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15个加盟共和国分道扬镳。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经济的崩溃,并使民众陷入贫困。人们失去了工作和毕生积蓄。但这种不确定性也为一些人创造了机会。自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推行自由化改革开始,黑帮和寡头便通过操纵私有化计划、黑帮枪战和其他不正当手段控制了俄罗斯自由放任的经济。
普京后来将苏联解体称为“本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并哀叹后苏联时期的法治缺失和动荡不安。
在回到圣彼得堡后,普京在前法学教授阿纳托利·索布恰克手下找到了一份市长办公室国际联络员的工作。索布恰克最终于1994年将普京提拔为该市副市长。亚夫林斯基还记得他在当时与普京的短暂初次会面——他觉得普京谦逊低调而且“内向”。
索布恰克是普京的导师。正是在索布恰克的指导下,普京学会了一些政治手腕,并得以跻身权力高层。后来,普京利用自己的权力为索布恰克遮掩腐败指控,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直到索布恰克在2000年去世。当时,普京罕见地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并在索布恰克的葬礼上落泪。
1996年,普京移居莫斯科,并在那里通过人脉网络融入了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的顾问和亲信圈子。两年之后,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很快,他就向上司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叶利钦因腐败接受调查时,普京出示了当时的俄罗斯首席检察官尤里·斯库拉托夫与两位年轻裸女的录像带,而斯库拉托夫也很快就丢掉了工作。
叶利钦后来选择了普京作为其继任者,并首先任命他为总理。普京的崛起得到了寡头们的热情支持,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寡头们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统治阶级。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是叶利钦核心圈子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认识了普京,并对普京印象深刻,甚至提出带他去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这位未来的总统是一位滑雪爱好者,他也接受了邀请。古德科夫表示,别列佐夫斯基的助手告诉他,这位寡头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询问普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普京回答道:“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我想拥有很多钱和影响力。”
在搬到莫斯科后,别列佐夫斯基相信叶利钦的这位忠实间谍头子或许会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用幌子以维护寡头政治体制,而别列佐夫斯基将继续在幕后操纵权力。他和同为寡头的媒体大亨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利用报纸和电视台,将这位前克格勃特工从一个政治无名小卒打造成一位国家领导人,并散布抹黑其政治对手的谣言。

车臣
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塑造了普京的公众形象。在1994年至1996年期间,北高加索山区分离出来的车臣共和国的叛军成功击溃了俄罗斯军队,并赢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但也背上了“流氓国家”的恶名。
1999年,战火再次燃起。同年9月,一系列公寓楼爆炸案震惊了俄罗斯各大城市,这些爆炸案被归咎于车臣武装分子,并造成超过300位平民死亡。对此,普京承诺要“把恐怖分子消灭在厕所里”。
普京指挥了针对车臣武装分子的军事行动,随后,在1999年至2000年期间,他镇压了当地的抵抗力量,并平息了随后出现的骚乱,在许多俄罗斯人眼中,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遭受了极为猛烈的轰炸,以至于联合国在2003年将其列为“地球上受到摧毁最严重的城市”,几乎没有任何建筑物能够幸免于难。
普京给人的印象是强势果断,而不像叶利钦那样。俄罗斯公众视叶利钦为酒鬼,甚至有人发现他穿着内衣在华盛顿特区摇摇晃晃地寻找披萨。普京的人气飙升,不久之后他就掌握了行政命令权。

第一个总统任期
按照惯例,俄罗斯总统会在12月31日晚,也就是新年前的几分钟向全国发表讲话。在1999年的那个晚上,疲惫不堪的叶利钦出现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出人意料地宣布他将移交权力。
当时,叶利钦的支持率已低至2%左右,而且他的健康状况也不佳。镜头随后切换到普京身上,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他以代理总统的身份出现在茫然的俄罗斯民众面前。
“今天,国家元首的权力已经被移交给我了”,他向公众宣布。
“我向你们保证,绝对不会出现权力真空,一刻也不会。”
在短短几个月内,普京就成为了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但他始终忠于叶利钦。他所颁布的第一份总统令赋予了这位深陷丑闻的前总统免于被起诉的权利。几个月后,普京又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总统大选。
这位前特工坚忍不拔地忠于他的祖国——俄罗斯《生意人报》的一篇文章将他誉为现实版的施捷里茨。
尽管普京很少透露他将带领国家走向何方,但是大约在此时发表的一份名为《千禧之交的俄罗斯》的宣言,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普京曾哀叹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的衰落,认为其根源既在于共产主义——他指责共产主义让俄罗斯在70年的时间内“沿着一条死胡同”走向“毁灭”,也在于西方新自由主义——他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从外国教科书照搬到俄罗斯的抽象模式与方案”。相反,他强调了稳定(“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已经达到了极限”),并呼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作为“秩序的保障”。
普京的总统任期之初恰逢国际油价上涨,这极大地提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摆脱了过去10年的贫困。在普京执政的第一年,每1000名俄罗斯人中就有22人拥有手机,而同期美国人的手机拥有率仅为其一半。到2006年,几乎每个俄罗斯人都拥有一部手机。与此同时,俄罗斯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从1994年的57岁和71岁低点上升至2005年的67岁和77岁。

“他需要他们的服从”
古德科夫于2001年首次作为议员代表团成员与普京会面,他表示,普京给人留下了一位能干领导人的积极印象。
“他讲话非常直率,令人信服”,古德科夫这样回忆道。
“你会觉得他对你绝对坦诚真诚。”
但那些以为可以把普京当作傀儡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寡头们却大错特错。
2000年7月29日,防弹豪华轿车将21位俄罗斯寡头送至克里姆林宫。在华丽的大厅内,普京与他们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桌子旁,并毫不含糊地告诉他们:别挡道。
对此,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国际关系讲师凯沃克·奥斯卡尼安解释道:“在20世纪90年代,寡头们是俄罗斯权力的缔造者。尤其是在1996年的选举中,他们在鲍里斯·叶利钦的连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叶利钦则将私有化的国有资产奖励给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
“普京认为,这对他自身的权威构成了威胁,并利用他在安全部门的‘西罗维基’权力基础来对付他们。寡头们要么屈服,要么承受痛苦。选择后者的人会被无情地剥夺资产,要么被监禁,要么被流放。”
到2000年,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都开始批评普京的权力集中方式,却发现自己成为了刑事调查的对象,并在当年被迫流放。石油大亨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但在2003年因欺诈罪指控而入狱。他的石油公司则被普京的盟友瓜分。

“他让他们都跪下了”,亚夫林斯基补充称,大约是在那个时候,他向普京提议,寡头们应该偿还一笔可观的资产,并成为非政治企业家。
普京拒绝了。
“他说这不适合他。他需要的是他们的服从。”
普京更看重的似乎是旧日的忠诚,他依靠这些忠诚粉碎了既定的寡头政治,并用自己的小圈子取而代之。
古德科夫表示,“据我从与普京关系密切的人那里了解到,他不喜欢轻易相信太多人”。
“他非常谨慎地信任别人,如果你与普京共事,你必须每天都证明他可以信任你。他总是会想到各种可能改变行为或背叛他的情况。也许正是这种谨慎帮助他在克里姆林宫待了很多年。”
他的核心圈子成员构成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没有任何政府经验的人。新的精英阶层是“西罗维基”,即安全官员,包括普京在圣彼得堡市长办公室任职期间的同事,以及他的儿时好友,例如他的柔道陪练伙伴阿尔卡季·罗滕贝格。罗滕贝格获得了利润丰厚的政府合同,包括修建连接俄罗斯大陆和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海峡大桥。需要指出的是,克里米亚半岛于2014年被俄罗斯吞并。
普京可能也加入了超级富豪的行列。反对派人士指责他积累了巨额财富,估计高达数十亿美元,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普京宫”。这座奢华的意式度假胜地位于黑海沿岸,内设赌场、游泳池和教堂,据称由渴望与总统保持良好关系的寡头捐款建造。罗滕贝格则声称这座大宅属于他。
多年来,不仅仅是寡头们惧怕普京。
反对者和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也遭遇了可疑或不合时宜的结局。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指控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策划了1999年的公寓爆炸案,并于2006年在伦敦被毒死。揭露车臣暴行的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于2006年在其公寓楼梯间被枪杀。反对派政治家鲍里斯·涅姆佐夫于2015年在克里姆林宫外被枪杀。2023年,瓦格纳雇佣兵组织的叛变头目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在其飞机上因疑似手榴弹爆炸而身亡。

对政权更迭的担忧
在总统任期之初,普京认为美国的“反恐战争”与他针对车臣分离主义者的反恐运动存在共同点。
“他对西方的态度更加宽容和好奇,并试图与之找到共同点”,亚夫林斯基这样说道。
他还指出,普京是在2001年“911”袭击事件后第一位致电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并提供支持的国家元首。他甚至希望加入北约,并主动提议帮助该联盟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这样一来,整个欧洲都会有屋顶的保护”。在2002年,他还与小布什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
“他试图寻求相互理解”,亚夫林斯基表示,“但却没有成功。”
当美国对世界秩序坚持自己的看法时,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2003年,由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向普京表明,美国愿意维护其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强权,无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担忧,同时声称自己代表自由和民主。
在更近一点的时期内,乌克兰在2004年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以抗议所谓的“选举操纵”,声称选举有利于持亲俄立场的候选人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这场被称为“橙色革命”的事件被普京视为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干涉,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对其邻国的影响力并推动该国的政权更迭。
与此同时,北约这个在冷战期间明确以反苏联为宗旨成立的组织,开始逐步接收新成员,并逐渐向俄罗斯边境逼近。
2011年,北约在利比亚上空设立了禁飞区,导致该国叛军趁机推翻并杀害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而闻名的领导人卡扎菲。卡扎菲之死令普京深感不安。对此,在克里姆林宫内部拥有消息来源的俄罗斯记者米哈伊尔·齐加尔写道:普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
那年冬天,数万人聚集在莫斯科河畔的广场以抗议这场被广泛认为存在舞弊的选举——这场选举让普京再次执政。这场席卷各大城市的抗议活动是俄罗斯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抗议活动。数百人在此期间被捕或被拘留。
卢日科夫桥上的横幅上写道:“骗子和小偷,把我们的选举还给我们!”
在普京看来,这是又一次“橙色革命”的尝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伊利亚·布德赖茨基斯表示,到2011年抗议活动爆发时,普京“已经完全确信自己成为了这种潜在政权更迭行动的目标”。

“乌克兰构成了威胁”
因此,当2013年乌克兰爆发独立广场革命并推翻时任该国总统的亚努科维奇时,普京也用同样的眼光来解读它。用他的话来说,这场民众起义是受华盛顿指挥的“违宪武装政变”。
目前流亡德国的俄罗斯东正教异见神父安德烈·科尔多奇金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一个思想独立的“乌克兰的存在本身就对普京主义构成了威胁”。
“尽管乌克兰问题重重,但其政治精英年轻且可替换,并且面向欧洲,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俄罗斯吗?”
俄罗斯的反应非常迅速。绰号“小绿人”的蒙面突击队员(后来被揭露是俄罗斯士兵)身穿无标识制服并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该半岛在随后不久被俄罗斯吞并。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一场反对基辅中央政府的叛乱席卷了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从而为2022年的全面入侵做好了铺垫。
普京最初也信奉一种定义模糊的“传统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最初正是其议程的背景。对此,国际关系讲师奥斯卡尼安解释称,普京将俄罗斯塑造成“对抗颓废的自由主义欧洲/西方的保守传统的捍卫者”。
2022年2月24日,在多年疏远西方之后,普京通过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宣布对乌克兰启动一项“特别军事行动”。
普京在这场电视讲话中解释称:“北约不断向东扩张,并将其军事基础设施移近俄罗斯边境”,这是对俄罗斯安全的“根本威胁”。

作为强国的俄罗斯
近年来,美国情报部门和克里姆林宫的观察人士都在猜测,普京的这些决定可能与其日益孤立的处境相关。
长期以来,普京一直厌恶细菌,如果哪位部长在他面前咳嗽,就会受到他的公开斥责,他还曾将拒绝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员比作自残者。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严格地自我隔离。他很少公开露面,也拒绝会见外国政要。任何获准会见这位总统的人都必须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然后再通过一条“消毒通道”。这使得他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加狭窄。
亚夫林斯基说道,“他把自己包围在顺民当中”。
如今,特朗普入主白宫,俄美之间似乎有可能发生和解,因为特朗普似乎愿意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妥协,例如解除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或者允许俄罗斯保留其占领的领土。
“从人性层面来说,他们彼此理解,因为特朗普的逻辑是商业,而普京的逻辑也极端务实,正如你所理解的那样,商业和务实之间其实相差无几”,亚夫林斯基这样说道。
亚夫林斯基曾试图说服普京同意在2023年与乌克兰停火,他认为除了美国之外,这位俄罗斯总统对与任何其他国家谈判都不感兴趣。
“他对乌克兰协议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与美国达成协议……他对宏大的地缘政治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说:‘让我们召开第二次雅尔塔会议吧。让我们三国——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达成协议并划分势力范围吧’。这才是他所感兴趣的。他希望俄罗斯被承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古德科夫则有另一种理论。
“他的主要动机是无论如何都要掌权”,这位前议员这样说道。
古德科夫认为,72岁的普京仍然像校园里那个孩子一样需要证明自己。
古德科夫表示,普京视俄罗斯为他的私人财产,视他周围的寡头为他的私人钱包,他明白,一旦他软弱,就可能会被推翻。
“他总是要证明自己是最强大的……而且他不在乎俄罗斯人会遭遇什么。”
“这是他过去25年迄今的生活中的主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