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六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经历过去几天的短暂敌对行动后已达成停火协议。

周六早些时候,这两个邻国相互瞄准对方军事设施,此前巴基斯坦在自家三处空军基地遭印度空对地导弹袭击后发动了“梧桐行动”。双方均宣称拦截了大部分来袭导弹,但也承认部分袭击造成了破坏。

自印度周三发动代号为“辛多尔行动”的导弹袭击以来,据报道已有60多人丧生。印度称该行动针对的是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分子营地”。巴基斯坦已确认在控制线(两国划分争议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边界)己方一侧有13人遇难。

此次袭击引发了对这两个拥核邻国间爆发更大规模冲突的担忧。尽管国际调解曾解决过印巴之间的争端,但此次停火能否持续以及民众能否松一口气仍有待观察。

印度和巴基斯坦达成了哪些协议?

“经过美国通宵斡旋谈判,我很高兴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意全面立即停火,”特朗普周六在其“真相社交”平台上写道。

“祝贺两国运用常识与卓越智慧。感谢各方对此事的关注!”据悉多个国家参与了此次谈判。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伊沙克·达尔和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随后不久确认了停火协议。

“双方同意自今日印度标准时间17:00[格林尼治时间11:30]起,停止陆海空所有战斗和军事行动,”米斯里在简短声明中表示。

”双方已下达指令落实这一共识。两国军事行动总指挥官将于5月12日12:00再次通话。”

据达尔透露,印巴两国还根据协议启用了军事沟通渠道和热线。

两国现在会进行进一步谈判吗?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也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同意在“中立地点”就“广泛议题”展开谈判。

然而,印度新闻广播部在社交媒体声明中部分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尚未决定在其他地点就其他议题进行谈判。”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苏比尔·辛哈告诉半岛电视台,更广泛的双边谈判将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因为印度此前曾拒绝此类进展。

“莫迪政府采取对巴所谓强硬政策的论点之一就是,已不可能坐下来讨论解决争端的广泛长期承诺,”辛哈表示。

因此,这将标志着印度政府立场的逆转,可能会引起印度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弹,该群体一直呼吁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打击。

辛哈指出,印度暂停参与的《印度河用水条约》和巴基斯坦威胁退出的《西姆拉协议》都需要全面恢复,并“可能需要被视为推进关系的基础”。

印度袭击巴基斯坦三个基地:巴基斯坦称已对印度发动袭击【英语视频】

印度和巴基斯坦实际上处于战争状态吗?

官方而言并非如此。尽管包括导弹袭击、无人机攻击和炮击在内的军事交火激烈,两国政府均未正式宣战。

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其军事行动定性为特定协调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于周六发起报复性袭击,命名为“Bunyan Marsoos”(阿拉伯语意为“铅墙”),此前印度为回应4月22日发生在帕哈尔加姆针对游客的致命袭击(印方指责是巴基斯坦境内武装组织所为)启动了“辛多尔行动”。

然而,这对两国而言并不罕见。即便在先前造成数千军民伤亡的重大冲突中,他们也从未正式宣战。

印度-巴基斯坦
双方空军基地遇袭,紧张局势升级                                                                                                                          巴基斯坦和印度相互指责对方向重要军事基地发射导弹5月10日早晨,双方声称击落了大部分导弹,但承认其军事基地受到了一些损害。

第三方干预是否曾解决印巴争端?

是的。自1947年南亚次大陆分治、印巴爆发首次战争以来,第三方调停多次化解争端。在围绕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归属的一年战争后,1948年联合国斡旋的停火协议将克什米尔实际分割为印控区和巴控区。

1965年印巴战争在苏联调解下,于1966年1月签署《塔什干宣言》结束。协议规定印度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与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同意撤回战前阵地,恢复外交与经济关系。

1999年卡吉尔战争期间,巴军越过控制线占领印军据点。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说服巴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撤军,并警告其将面临国际孤立。

200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宣称其团队调解了2001年12月印度议会遇袭后控制线沿线的紧张对峙。次年6月,鲍威尔表示通过谈判已获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保证:控制线“渗透活动”将停止,巴境内武装组织将被解散。

印度-巴基斯坦紧张局势解读【英语视频】

如何定义战争?

尚无统一定义。《日内瓦公约》等国际人道法使用“国际武装冲突”而非“战争”,将其广义定义为国家间任何武装力量的使用,无论双方是否称之为“战争”。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律师、国际法专家阿赫默尔·比拉尔·苏菲指出,现代国际法将所有武力使用归类为“武装冲突”,不因自卫等理由改变。

他补充说,条约中止也可视为战争信号。印度4月23日中止与巴签署的标志性《印度河用水条约》参与,被巴方称为“敌对行为”。

奥尔巴尼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克莱里表示:“政治学者通常认为死亡千人以上才构成战争。但对政府而言,只要他们认定即为战争。”

专家认为近期印巴军事升级既是展示实力,也关乎管控国内外舆论。英国军事分析师肖恩·贝尔指出,双方当前言论多针对国内民众,旨在表明“采取强硬军事反击”,但警告这种针锋相对一旦开始恐难停止。

为何各国不愿正式宣战?

苏菲告诉半岛电视台,1945年《联合国宪章》通过后,“法律上宣战被视为非法使用武力,故无国家宣称或宣告战争”。

正式而言,处于武装冲突状态会触发国际法律义务,例如遵守武装冲突规则并对战争罪行承担责任。

在最近的印度-巴基斯坦对峙中,双方都将对方描绘成侵略者,坚称应由对方采取降级行动。

由于缺乏一个正式且普遍接受的战争定义,各国可以在不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持续开展军事行动。这种模糊性也让政府能够以符合其政治或外交目标的方式包装军事行动。

例如,俄罗斯始终将2022年入侵乌克兰的行动称为“特别军事行动”,尽管其涉及大规模部队部署、空袭和领土占领。同样,美国将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称为“警察行动”,并将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长期活动定义为“反恐行动”。以色列也经常使用“军事行动”或“战役”等术语描述跨境进攻,例如2014年加沙战争期间的“护刃行动”。

来源 : 半岛电视台+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