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和地区对美国袭击伊朗设施的立场各不相同,而中国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超越政治言论并对事件进行了精确的技术分析。

以与中方决策层关系密切的《环球时报》在其报道中罕见地强调了所用武器的特性、行动时机及其更广泛的战略背景。

在回顾这些言论后我们发现,中国并非将此次袭击视为针对伊朗的简单举措,而是将其视为美国超越地区边界的信号,带有重新审视其国际威慑力量的迹象,并促使中国评估将其使用破坏性力量的范围扩大到常规战争框架之外的可能性。

作为实战检验的美国打击

美国对伊朗戒备森严的地下核设施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军事打击。美国空军于2025年6月22日黎明发动空袭,并使用了6枚GBU-57掩体炸弹。

该型炸弹重约3万磅,是美国军火库中最危险的威慑武器之一,并被用来轰炸戒备森严的伊朗福尔多核设施。

此次袭击正值以色列在打击类似目标方面面临挑战之际。这被视为美国发出的双重信号:支持其盟友以色列,以及针对这种与长期对大国实施理论威慑相关的武器进行公开实战检验。

《环球时报》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维度。在袭击发生后的次日,该报在其社论中将使用该炸弹称为危险的升级,认为这将加剧地区混乱,并且指出此次袭击开创了威胁国际安全秩序根基的先例。

该报认为,此次袭击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定,并使美国处于在多边框架之外使用武力单方面决定伊朗核计划命运的境地。

中国的这一立场与使用这种炸弹本身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事实密不可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到2025年,美国仅生产了约20枚此类炸弹,这反映了其制造和使用能力的有限性,因为它们仅用于复杂的作战和极端情况。

这似乎促使中方将此次事件视为一次真正的实地检验。这与同期的一些报道有关,其中包括路透社发布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声称美国向太平洋关岛部署了B-2隐形轰炸机。观察人士将此举解读为美国的战略战备提升。

另一方面,保加利亚军事媒体披露的情报显示,在美国发动空袭的同时,中国海军向海域水域派遣了先进的侦察部队,从而强化了这样一种假设:中国正在密切关注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动向,并且可能正在评估自身在未来应对类似可能性时的准备工作。

政治和军事分析家尼达尔·阿布·扎伊德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将轰炸机在关岛的行动解读为一种威慑信号,因为关岛基地位于南海水域和朝鲜半岛附近,其地理位置敏感,从而反映出美国正利用其军事力量作为地缘政治施压手段,其范围超出了与伊朗对抗的范围。

保加利亚军事媒体:在美国发动空袭的同时,中国海军向海湾水域派遣了先进的侦察部队

超越声援伊朗范围的关切

中方不仅在外交上予以谴责,还提高了措辞标准,指责美国破坏国际秩序并绕过联合国机构,因为此次轰炸的目标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下设立的核设施。

《环球时报》指出,此次袭击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以及国际法,是对包括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国际社会多年来通过多边谈判处理伊朗核问题的原则立场的否定。

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方网站发表的声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表示,美国的行动“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并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造成了沉重打击”。

他补充道:“国际社会必须主持正义,为推动局势降温、恢复和平稳定作出切实努力。”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强烈谴责美国对伊朗的袭击,并称美国此举不仅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还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危机。

中国驻安理会代表:中方强烈谴责美国袭击伊朗、轰炸伊朗核设施。

阿拉伯欧亚研究中心主编艾哈迈德·达赫尚认为,中国接连发表声明,以突出现有国际秩序奉行双重标准的事实,表明美国行事仅以自身利益为主导,而无视国际法或联合国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方认为,对美国行动的真正威慑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还必须依靠军事和战略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华早报》援引外交专家的话称,美国的袭击并非仅仅是暂时的升级,而是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表明美国可能介入其他影响中国重大利益的冲突。

报道强调,事态升级加深了中国方面对白宫行为难以预测的认识,这促使其加强在台湾海峡等海域内的战略准备工作,以防出现类似超出传统冲突框架的情况。

中美之间的争论点集中在经济、技术和贸易竞争,以及南海和台海的军事紧张局势。中国坚持对南海及台湾岛的主权,而美国的反对使双方冲突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从监测到自我评估

中国已经从政治观察阶段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技术和战略评估阶段。中国不仅监测了这场行动,还分析了行动细节,并且进行了军事能力评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球时报》质疑美国关于袭击伊朗核设施成功的说法的真实性,并且指出福尔多核设施位于地下约100米深处,即使对其使用掩体炸弹,也很难通过一两次袭击将其彻底摧毁。

该媒体援引军事专家的话报道说,美军最初的打击可能不足以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但也指出,无论程度如何,美国的空袭都破坏了伊朗的核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南华早报》的报道显示,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其军事能力进行深入自我评估的阶段,尤其是在洲际战略轰炸机领域内。美国的此次袭击由一架B-2轰炸机执行,该轰炸机携带并投掷了GBU-57掩体炸弹,这再次凸显了战略轰炸机作为威慑关键要素的重要性。

中国分析人士强调,即使远程打击手段不断发展,轰炸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作战工具,因为它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实施核打击。报道还指出,中方正在继续研发轰-20隐形轰炸机,以增强其威慑能力。

中国寻求发展轰-20隐形轰炸机,并以此增强其威慑力 (社交网站)

达赫尚在其深入分析中解释称,中国日益关注和跟踪全球军事发展,尤其是与美国战争相关的军事发展,目的是发展其防御和进攻能力,并利用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军事对抗做好准备,并巩固其作为拥有有效威慑手段的大国地位。

达赫尚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担心国际社会迫使其签署军控协议的压力,尤其是在其目前追求不受明确限制的军备竞赛的情况下。因此,中国正在努力加强自身的军事和战略防御。

他补充称,中方正密切关注伊朗的经验——长期以来,伊朗一直被视为防御工事建设上的独特范例,但却从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如今,随着美国在近期对伊朗实施的打击,这些防御工事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实地检验,这也促使中国认真研究这一经验,并将其作为构建自身防御体系的实践案例。

基于这一信念,中国的军事理论依赖于与美国的对等原则,力求通过生产或发展类似能力或能够实现平衡和威慑的替代方案,以跟上美国军事发展的步伐。达赫尚指出,中方认为构建先进的威慑体系是确保自身利益得到尊重,并在面临美国霸权时维护国家安全的唯一途径。

因此,中国是众多对美国-伊朗冲突做出不同解读的国家之一,这种解读并非仅限于谴责或预期,而是在日益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攻防能力的驱动下进行更为深入的战略分析。中国将美国对伊朗的打击视为一记警钟,要求其加强军事力量,以防止在未来可能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