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洲在美国退缩之际引领绿色能源转型
尽管中国与欧盟在政治和贸易上存在分歧,但在今年7月底于北京举行的峰会上,双方至少在一个领域内找到了值得关注的合作机会——绿色能源。这是在美国将更多注押其化石燃料储备上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此次峰会上,中欧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同意加快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并重申支持《巴黎气候协定》。在特朗普总统重返白宫后,美国政府已经退出了这项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布鲁塞尔和北京来说,这种合作是一次共同且难得的机会,可以在国际体系中留下积极印记,而美国当前的政策正在削弱其作为全球创新与技术领导者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分歧中,欧洲也在对美关系中获得了影响力,并表现出其战略自主性,还保留了来自中国的廉价进口来源——这对于欧洲向绿色能源过渡至关重要。
中国凭借其大规模、价格实惠的绿色技术(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而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和全球市场的生命线。但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退缩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易将更为有利。
随着美国走向“气候孤立”,并加大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正准备在这一领域以及其他关键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欧盟则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与中国合作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领军地位
专家们预测,中国很快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超级大国。事实上,中国已经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使用的领军者,占到全球总量的40%。
截至2024年,北京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高达818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投资额,并计划在这一领域继续增加预算与投入。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提供的数据,从2025年1月至5月,中国新增的风能与太阳能发电能力相当于印度尼西亚或土耳其的全年发电量。
据“Ember Energy”研究中心估计,仅在2025年前几个月,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量就已相当于其2020年全年的水平,从而显示出中方在绿色能源发展中的迅猛速度。
中国还致力于提高国内对核能的依赖,并力争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产国。目前,中国拥有58座在运核反应堆,而美国在过去40年内共建造了94座。
在过去30年内,美国仅新增一座核电站。专家指出,中国的核反应堆比大多数美国反应堆(多数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新、更高效。
中国还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这类反应堆比传统反应堆体积更小,可在工厂内组装后运送至其他地点投入运行。
这些中国投资与成就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能源价格,以带来更强的经济,还在于能源政策与高科技能源部件出口为中国提供了提升出口附加值链条、重塑国际能源格局的机会。
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在利用美国退出并放弃与欧洲盟友在可再生能源共同倡议上的合作这一空档。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截至2025年,美国价值约80亿美元的气候科技项目已被缩减或取消,而中国与欧洲在该领域的合作仍在扩大。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国,但同时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然而,专家们表示,与欧洲的合作也体现了中国在清洁能源与绿色转型上的承诺与巨额投资。
可再生能源如今也是中国在海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亚洲、非洲及美洲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主要供应链的控制,以应对这些国家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除了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与风能部件之外,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售30座核反应堆。
通过能源发展,中国不断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甚至在部分欧盟国家内,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也已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
专家们指出,在气候领域内,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即将让美国被甩到后面——只要华盛顿当前的能源战略仍聚焦于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并放弃其曾经引领并支持的环保标准与气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