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若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控措施,到2050年东南亚国家及中日韩的塑料废弃物环境泄漏量较2022年水平可能激增70%。

该组织在报告中称该地区为”塑料污染热点区域”,指出2022年已有840万吨塑料垃圾泄漏至当地环境,塑料废弃物管理不善仍是重大隐患。

《区域塑料展望》报告针对包含10个成员国的东盟表示:”非正规、不安全的处置方式(例如露天焚烧和倾倒)在本报告涉及的多数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仍持续存在。”

“塑料废弃物正造成严重环境问题——污染河流海洋,微塑料进入生物体后对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经合组织预测,到2050年该地区年环境泄漏量将达1410万吨,其中510万吨可能进入河流、沿海区域及海洋。报告指出,区域内各国废弃物管理能力差异显著,且多数国家在减少塑料需求的措施上仍未充分发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这13个国家的塑料使用量从1990年的1700万吨激增至2022年的1.52亿吨(增长近9倍),部分归因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扩张,其中过半塑料用于包装等短期用途。

由于该地区超半数塑料制品使用寿命不足5年,大量塑料迅速转化为废弃物——区域塑料垃圾总量已从1990年的1000万吨攀升至2022年的1.13亿吨。

该组织强调,若采取包括禁用一次性塑料和征收塑料税在内的积极措施,可使区域塑料使用量减少28%,回收率提升至54%,废弃物管理不善率下降97%。

此数据发布之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塑料污染条约谈判正于8月5日起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但据悉达成协议面临困难。

去年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上一轮谈判,因各国在限制塑料生产和废弃物管理措施上存在分歧,以及化石燃料生产国和全球塑料产业巨头的施压而破裂。

全球每年生产超4.5亿吨塑料,其中半数属一次性使用,回收率不足10%,每年逾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塑料废弃物(包括微塑料)导致土壤空气污染、海洋升温酸化、碳吸收能力受损及生物多样性破坏。塑料全生命周期每年产生18亿吨温室气体排放,超过航空和航运业的排放总和。

来源: 半岛电视台+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