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会继乌克兰之后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吗?
《纽约时报》于2023年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评论了美国前总统拜登的一次演讲——拜登在其中谈到,有必要支持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战争,以保护美国的安全。这篇文章强调,拜登的此次演讲未能向普通美国公民解释这个问题,文章还评论了拜登的以下言论——“如果我们让普京控制乌克兰,他随后还会控制波兰”,并且指出,普通美国公民并不关心普京对乌克兰的控制,亦不会对他以后对波兰的控制感到不满。
尽管作者对乌克兰和波兰的现状不屑一顾,但历史表明,波兰正位于东西方之间的交战点。而如今既然俄罗斯决定要与波兰交战,就会再次将该地区置于惨痛历史的镜子之下。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加沙与西岸的军事行动 哈马斯讨论特朗普计划
- list 2 of 4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特朗普的加沙计划有多满意?
- list 3 of 4特朗普针对美军将领的讲话要点
- list 4 of 4以色列在非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德国坦克入侵波兰西部,这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几周之内,苏联军队从东线推进并完成了入侵,将波兰变成了一片战火纷飞之地,波兰人民发现自己被困在两个争夺其土地和命运的大国之间。
如今,85年过去了,尽管地理和政治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拥有3870万人口的波兰正面临新的威胁——在其东部边境,俄罗斯正借助苏联遗产而寻求加强其地区影响力。
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并非迫在眉睫,但波兰每天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频繁的空袭和网络攻击,此外,俄罗斯最亲密的盟友白俄罗斯还在利用难民问题作为施压工具。
这些多重威胁的叠加使波兰重新成为了欧洲安全考量的焦点,并成为了东西方平衡的关键接触线。
波兰:前沿防御的核心
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自18世纪末以来,波兰先后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这导致了根深蒂固的历史仇恨。
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名著《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在谈及19世纪波兰人建立新国家的可能性时援引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俾斯麦的话称:“虽然我同情他们的处境,但如果我们想要生存,就别无选择,只能消灭他们。”
当波兰于1918年独立之后,就于1919年和1920年与苏联爆发了直接战争。这场战争以波兰在“维斯瓦河奇迹”中的胜利和《里加条约》的签署而告终——该条约以牺牲苏联的利益为代价,将大片领土割让给了波兰。但这在俄罗斯国内引起了强烈不满。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双方互相猜疑、敌视,直到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波兰重新划分给纳粹德国和苏联,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苏联时期,波兰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一,并完全隶属共产主义政权,受到苏联控制。然而,随着1989年这个东方集团的解体和波兰走向市场经济,华沙迅速向西方开放,并于1999年加入了北约,后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自那时起,华沙就成为了北约抵御俄罗斯影响力的“前线”。
它与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共有260英里长的直接陆地边界,与乌克兰共有330英里长的边界,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共有130英里长的边界,从而使其成为保护北约免受来自东方任何潜在攻击的重要战略要地。
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尤其是鉴于所谓的“苏瓦乌基走廊”——一条约60英里长的狭窄边境地带,位于立陶宛和波兰边境之间,以及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之间。
《斯堪的纳维亚军事研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条走廊是连接俄罗斯飞地与欧洲其他地区的主要陆路通道,对俄罗斯和北约都至关重要。
鉴于这些敏感的地理位置,波兰逐渐成为美国和欧洲军队在北约东部边境部署的主要基地,这是旨在遏制俄罗斯扩张野心的“前沿防御”政策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它还是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主要后勤枢纽和中转站。
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后,波兰显著加强了国防力量。2023年,波兰国防预算较上一年增长75%,创欧洲国家历史最高年度增幅。
波兰计划今年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7%用于国防,这一比例是所有北约成员国中最高的。波兰还宣布了其成为北约作战能力排名前三的成员国的目标。
在政治上,波兰加强了与该地区邻国(尤其是波罗的海和北欧国家)的军事同盟,并寻求巩固其作为东欧中心安全枢纽的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利用其苏联遗产质疑波兰的独立性并扭曲其形象,并在其官方言论中宣扬波兰仅仅是“美国仆人”的论调,称其正准备对邻国发动侵略。

俄罗斯侵犯领空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之下,俄罗斯最近几周对波兰领空实施了一系列侵犯行为。在2025年9月10日夜间,20余架俄罗斯无人机侵犯了波兰领空,其中一些被北约部队拦截并击落。观察人士称,这是北约成立以来其成员国领空遭到的“最为严重的侵犯”。
同月,俄罗斯战斗机还在波兰海岸附近接近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海上石油平台的安全区。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谴责这些行动,认为这是“大规模的挑衅”,并呼吁拦截任何试图侵犯波兰领空或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实体。
尽管俄罗斯否认对这些入侵事件负责,并将其归咎于单纯的“网络失误”,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欧洲问题高级研究员莉安娜·菲克斯和核安全高级研究员艾琳·多姆巴赫等知名观察家认为,此次入侵的规模以及深入波兰领土的无人机数量表明,这些行动并非意外,而是来自俄罗斯的蓄意挑衅。
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因其恰逢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扎帕德”联合军事演习而进一步凸显。长期以来,这类大规模演习一直引发波兰方面的担忧,并担心演习可能成为对其东部边境军事升级的掩护。
此次入侵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正值乌克兰谈判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上认为这是一次巩固其地位的政治胜利,而美国则不愿进一步向克里姆林宫施压,以迫使其放弃一些最高要求。
因此,此次事件被视为俄罗斯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测试北约的威慑能力,并衡量华盛顿捍卫其在东欧承诺的意愿。这给乌克兰战争进程和整个欧洲大陆的稳定增添了新的紧张局势。

从网络空间到打难民牌
俄罗斯的骚扰不仅限于空袭,还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络攻击浪潮不断涌现。据一位波兰官员称,波兰的关键基础设施每天都遭受着密集的攻击——波兰安全机构每天面临20至50次与俄罗斯有关联的黑客攻击,其中绝大多数都被击退。
然而,一些攻击成功地暂时中断了发电厂、医院和重要设施,而其他攻击则窃取了波兰公民的个人数据。
今年8月,波兰当局挫败了一场由俄罗斯支持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这场攻击针对的是波兰最大城市之一的供水系统。
尽管波兰成功击退了大部分此类攻击,但据该国政府官员称,今年夏天每天近300次的攻击数量足以证明这类威胁的规模。此次升级促使政府今年拨出近10亿欧元的巨额网络安全预算,以应对数字破坏浪潮。
此外,白俄罗斯利用难民问题与波兰和欧盟发生冲突的做法也愈发明显。自2021年夏季以来,莫斯科的亲密盟友亚历山大·卢卡申科领导的政府已开始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移民驱逐出境,并送往波兰边境,此举被视为对欧盟对其实施制裁的报复。这些移民被系统地运送到过境点。
波兰将这种策略视为一种混合战争工具,旨在通过同时制造人道主义和安全危机来削弱波兰并扰乱欧盟。数字表明了事态升级的规模。2024年,波兰边防部队记录了约3万起来自白俄罗斯的非法越境企图,这一数字远超往年。
2025年4月,欧洲议会确认,多个消息来源证明莫斯科和明斯克都参与了移民政治化,向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发放官方签证,然后将他们驱赶到边境,这是欧洲议员们所谓的“混合战争”的内容之一。为此,波兰宣布延长禁止白俄罗斯移民申请庇护的禁令,并在边境采取军事和救援措施,以加强管控并应对由此造成的人道主义后果。

欧洲中心军事强国的崛起
鉴于这些不断升级的威胁,波兰着手大力加强国防能力,尤其注重动员预备役部队。2024年,波兰志愿服务活动显著增加,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中,已有超过1.6万名新志愿兵注册。
仅在2025年的前7个月内,志愿兵人数就已增至2万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近4万人,参与人数较乌克兰战争爆发前翻了一番。得益于此次扩军,波兰军队已成为北约第三大军队,目前约有21.6万人。波兰计划将其地面部队规模翻一番,达到30万人。
波兰的努力不仅限于人员动员,还包括打造先进的武器库。在航空领域,波兰签署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合同,将其F-16战斗机机队升级到最新的Block 72版本,耗资近38亿美元。与此同时,它还将接收新批次的美国F-35战斗机。
波兰已经与美国签订了一份价值46亿美元的协议,订购了32架F-35战斗机。交付工作已经开始,并计划于2030年完成。尽管波兰空军目前拥有约50架F-16战斗机,但据军方估计,波兰至少需要增加两个现代化战斗机中队,以增强其防御和进攻能力。
在地面战线上,波兰拥有“海马斯”系统——这是一款车载火箭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可快速连续发射6枚精确制导火箭弹,重新装填时间约为5分钟。
该系统通常使用的常规导弹有效射程约为80公里,而该系统能够发射射程高达300公里的ATACMS陆军战术导弹。据报道,波兰还在寻求获取与该系统相关的导弹技术,以增强其维护能力或实现未来的国内生产。
“海马斯”系统的有效性在乌克兰问题上备受关注。乌克兰在战争第一年就拥有大约18套系统。这些有限的单位成功袭击了数百个重要的俄罗斯据点,包括仓库、补给基地和位于战线后方数十公里的炮兵阵地,从而削弱了俄罗斯的补给和作战能力。
这些战果解释了波兰为何希望将“海马斯”系统纳入其军备库。该系统能够高精度打击纵深目标,扩大机动范围,并威慑任何潜在威胁。
此外,波兰已经开始就采购“爱国者”地对空导弹系统进行谈判,该系统是美国陆军的主要防空反导系统。波兰还加强了与韩国之间的合作,订购了180辆K2“黑豹”坦克和约700门K9“雷霆”榴弹炮——后者是韩国制造的155毫米直径榴弹炮,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能够穿越复杂地形。这些系统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远程火力而闻名。
而在坦克方面,波兰于2021年7月宣布以4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250辆“艾布拉姆斯”坦克。随后,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波兰又于2022年签署了一项价值14亿美元的协议,以购买116辆二手“艾布拉姆斯”坦克及其配套设备。此外,波兰还拥有约200辆德国“豹式”坦克,这使得波兰拥有了东欧规模最大、装备最多样化的陆军力量之一。
不断增长的军备库使波兰得以从一个单纯的“接触国”转变为北约的主要陆上力量——不仅能够保卫自己的领土,还能为整个北约提供先进的威慑保护伞。因此,波兰在与俄罗斯的力量对比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因为其军备建设使其在加强东线威慑力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并使其成为任何事关欧洲未来安全局势的关键参与者。

“软弱无力”的欧洲
波兰的军事努力可以在欧洲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的背景下进行解释——这种依赖限制了其决策独立性和随时施加影响的能力。正如波兰前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实际上是西方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动的协调者,其提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大致相当于欧盟、其各机构及其成员国支持的总和。
这一现实表明,尽管欧洲在经济和组织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防务事务上仍然是一股“软弱无力”的力量,如果美国撤军或者专注于其他战线,那么欧洲在任何重大危机中的能力都将受到限制。
其中的困境在于,鉴于白宫内部孤立主义的抬头,或者美国专注于它与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冲突,那么美国的保障就并不稳定,并且可能会使欧洲大陆的安全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
西科尔斯基指出,五角大楼不再寻求同时打两场大战。因此,美国在亚洲的任何广泛介入都将直接影响其军事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的安全依然脆弱。
此外,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化。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和爱沙尼亚)将俄罗斯的威胁视为现实存在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而西欧和南欧国家,例如意大利、葡萄牙和比利时,则倾向于将俄罗斯视为遥远的威胁,而这削弱了欧盟内部在国防优先事项上的共识。
这种差异加剧了欧洲安全政策的脆弱性,并使建立“战略自主”的努力更多地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愿望,而非实际能力。
因此,正如西科尔斯基所解释的那样,美国的任何缺席或关注转移都可能使波兰和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直接发生对抗,而这些国家将完全依赖仍然支离破碎、协调不力的欧洲力量。这也解释了波兰为何急于加强其军事实力,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调动其后备力量,以期弥补欧洲保护伞的脆弱性和对美国安全的过度依赖。
在国内,波兰领导层正在利用这些威胁来增强其民族凝聚力。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3%的波兰人认为他们的国家生存受到了外部威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战争爆发,他们将会离开祖国,约有22%的人表示愿意加入武装部队或民防部队。
这些根深蒂固的担忧促使波兰公众在面临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广泛支持增加国防开支,并进一步推动政府采取民族主义言论,将波兰塑造成对抗俄罗斯的“自由欧洲堡垒”。该国的各大主要政党也纷纷效仿这种言论,以弥合内部分歧。
因此,如今的波兰似乎在欧洲安全格局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方面,它被视为反对俄罗斯扩张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共识的脆弱性和美国支持的潜在削弱,它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在这两者之间,波兰正在巩固其作为西方不可或缺的伙伴的地位,但它也意识到,如果在没有盟友足够支持的情况下与俄罗斯直接发生对抗,这一角色的代价可能会更加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