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陆军宣布将加快M1A3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研发工作,以应对现代战争日益变化的趋势——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无人机集群、精确打击以及网络和技术融合。

此前,美国陆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新版本研发计划进展缓慢,但如今,他们已加大力度推进这一项目的开发。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end of list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现役的 M1A2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一直是美国地面力量的象征,但其预期的继任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2023年,美国陆军取消了对艾布拉姆斯坦克进行进一步局部升级的计划,转而采用全新的设计,并且宣布了新型M1A3主战坦克的研发计划。

2015年12月10日,美军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在韩国举行的韩美年度联合军事演习中亮相 (美联社)

此前估计,此次研发进程将持续7年时间并耗资29亿美元。但根据美国官方最新声明,M1A3坦克原型车计划于今年年底交付,并将于2026年开始进行士兵实地测试。小规模生产可能在2027年至2028年期间启动,较比原定的2030年目标日期有所提前或者延后。

此举旨在尽快为部队配备先进装备,并利用实战反馈改进性能,而不是等待长达10年的时间以研发一款“完美坦克”——其设计可能就需要数年时间,而鉴于全球军工行业的快速变革,这最终会使之跟不上时代步伐。

俄乌战争的经验表明,坦克在地面战斗中仍然至关重要,但也凸显了此类武器面临的新威胁,特别是来自无人机和智能弹药的威胁。这促使人们更加需要加强防护层级和方法,并实现地面作战战术的现代化。

因此,新型美国坦克的研发重点在于保护其乘员以及与无人机系统的协同作战能力。这一新形势要求对传统坦克概念进行全面审视,其最终目标是设计出更适应现代地面战争需求的坦克。

基于此,美军致力于研发新型M1A3坦克——该坦克旨在更轻便、技术更先进、更能应对现代攻击,以期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保持西方装甲部队的优势。

新设计

今年6月底,位于密歇根州沃伦的美国陆军合同司令部宣布,已经授予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一份价值1.5亿美元的合同,并由其负责领导艾布拉姆斯坦克工程项目的研发工作。

该合同旨在将最新技术融入新型坦克的设计,从而使研发工作从零散的改进转变为一项全面的项目,旨在为美国陆军开发下一代主战坦克。

这些技术中的第一项是柴油-电力混合动力推进系统。M1A3坦克将不再采用目前版本类似喷气式发动机的燃气涡轮发动机,而是采用柴油发动机和发电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系统。这相当于从一辆耗油量巨大的车辆换成一辆更省油的混合动力车辆。

据设计人员称,新系统将使燃油效率提高约40%,从而提升坦克的作战半径和战场加速性能。此外,由于柴油在大多数作战区域都易于获取,且发动机可以使用本地采购的零部件进行维修,因此该系统还能降低后勤保障的复杂性,以减轻生产线的负担。

第二项改进是将重量减轻至约60吨,比现役艾布拉姆斯坦克轻约7吨,比此前于2023年停产的重型版本轻约13吨。这一改变使坦克在桥梁和松软地形上的机动性更强,油耗更低,热信号和电磁信号也更小,从而更难被探测和锁定。

缩减乘员人数

现役艾布拉姆斯坦克由4名乘员组成:车长负责指挥坦克、做出战场决策并与其他单位协调;炮手负责目标指示和射击;装填手负责为火炮装填炮弹并控制射速和射击顺序;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并控制其在地形上的移动和机动。

而新型M1A3型坦克则将仅配备3名乘员。人工装填手被集成在坦克炮塔内的自动化装填系统所取代。炮塔内的机械臂在自动化武器系统的控制下,完成装填、准备和将炮弹送入弹膛的工作,从而保持稳定的射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干预。

简而言之,专用机械臂将在自动化武器系统的控制下完成装填和准备炮弹并将其送入弹膛的工作。这在许多现代坦克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例如先进的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该型坦克的乘员仅为3人(车长、驾驶员和炮手),他们位于坦克车体的装甲舱内,而炮塔则无需人工操作,武器系统采用远程操控,并且配备了全自动主炮装填系统。

2020年6月17日,俄罗斯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展出的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 (欧洲通讯社)

乘员人数减少将导致内部空间缩小,进而缩小了坦克尺寸,并通过更紧凑、更优化的内部设计,潜在地提升了每位乘员的防护能力。M1A3型坦克将保留其直径120毫米的主炮,但炮塔将更加依赖自动化和数字控制系统。

现代技术

新型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设计旨在预判威胁,而非仅仅增加装甲厚度。该型坦克将配备主动防护系统,作为抵御来袭炮弹和导弹的内部屏障。美国陆军已在现役艾布拉姆斯坦克上测试了以色列的“战利品”防御系统,而新型号坦克也计划采用类似的防护系统,尽管这些系统在以色列军队对被围困的加沙地带发动的战争中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探测威胁,然后启动反制措施或激活电子干扰,在威胁到达目标之前将其拦截或消除。现代主动防护系统也已发展到能够对抗高速移动的无人机。有新闻报道显示,美国陆军计划采用另一套以色列系统,即“铁拳”系统——该系统可集干扰、导弹和炮弹拦截功能于一体,可实现包括拦截小型无人机威胁在内的功能。

此外,该坦克还将配备一个小型机枪炮塔,可通过远程武器站进行远程操控,使其能够在不危及乘员安全的情况下攻击无人机或步兵。美国陆军还设想,新版本能够部署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用于侦察和精确战术打击,例如“弹簧刀”无人机。

M1A3坦克预计将采用模块化数字设计,而非传统的有线电子设备和封闭式软件。这将使坦克系统能够快速升级和维修,而无需彻底重新设计——就像现代智能手机与老款智能手机的对比一样。这意味着新型坦克可以更轻松地安装新型传感器、改进目标瞄准系统,并在需要时快速添加网络功能。

该设计旨在使新型坦克的子系统能够与无人机、其他坦克,甚至火炮和防空系统在同一网络上无缝通信,从而协调攻击并实时共享目标数据。从现代战场——特别是乌克兰战争——的经验中汲取到的教训是,坦克必须作为互联数字作战系统的一部分进行整合,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作战平台。

从乌克兰汲取的教训

这些技术变革并非凭空而来。俄乌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军队对坦克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看法。一方面,乌克兰军队证明,坦克仍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武器,并在战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事分析家迈克尔·科夫曼在谈到坦克在城市战中的作用时指出:“坦克仍然能够在防护、火力和机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但另一方面,这场战争又暴露了过去那种认为仅仅增加装甲厚度就足以保护坦克的假设的脆弱性。廉价的无人机和制导导弹已将一些防御工事变成了坦克的致命陷阱。美国情报部门对乌克兰战争的分析显示,坦克的一大弱点是来自上方的攻击,无人机会瞄准炮塔舱盖和暴露的发动机舱。

美国陆军少将格伦·迪恩证实,乌克兰战争暴露了传统坦克设计的根本缺陷,强调需要加强乘员防护,而不仅仅是增加钢板厚度。这一教训直接体现在美国新型坦克的设计中——该型坦克增强了乘员舱的防护能力,能够抵御来自上方的攻击,并且配备了主动防护系统。

专家们认为,坦克无法被探测到的时代已经结束。英国准将本·巴里表示,每辆坦克都应该配备无人机和有效的干扰设备,以阻止敌方无人机的攻击。他还强调了坦克、步兵、侦察部队和机动防御部队之间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俄罗斯的经验暴露了这种协调的不足,因为坦克缺乏野战掩护,极易遭受伏击以及无人机或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精确打击。

因​​此,乌克兰的“无人机战”理念已成为现代坦克设计中不可否认的现实。一位欧洲分析人士也指出,需要投资研发干扰系统、主动防护系统以及为装甲车辆提供空中支援。

尽管面临诸多威胁,这场战争也凸显了坦克的战略重要性。这些重型车辆为乌克兰军队在城市和道路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掩护,并表明持久战不能仅靠空中力量取胜,还需要能够突破防御的装甲火力。

全球竞争

最终,M1A3坦克的效能将取决于其在全球范围内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其中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尤为突出:两大主力坦克分别是俄罗斯的T-14“阿玛塔”和中国的99式及其最新改进型100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俄罗斯和中国在研发现代坦克方面的巅峰之作。

自2015年问世以来,俄罗斯的T-14“阿玛塔”坦克一直被视为俄罗斯对下一代坦克的回应。它采用无人炮塔,乘员位于车体前部密封的装甲舱内,通过远程操控武器来保护乘员免受直接火力攻击。该坦克还配备了厚重的装甲和名为“阿富汗石”的主动防护系统,据称其在铺装路面上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

然而,俄罗斯的T-14项目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一是产量有限——其年产量仅为几十辆,远低于最初设定的2300辆的目标。此外,真正投入实战的T-14坦克更是寥寥无几。根据2023年的媒体报道,俄罗斯已部署了少量此类坦克。T-14“阿玛塔”坦克曾部署到乌克兰战场,但其实战应用非常有限。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99式坦克一直是其军队的主力坦克。它配备直径125毫米的火炮和现代化装甲,但其设计仍较为传统。今年,中国发布了其下一代改进型坦克——100式主战坦克,该坦克将防空炮和侦察无人机集成到车体上,此举表明中方正朝着战场数字化方向发展。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这两个型号的坦克仍然依赖于厚重的反应装甲,中国尚未公布与美国新型坦克所用系统相媲美的集成式主动防护系统。然而,一些报道指出,中国已经测试了一种先进的主动防护系统,并且有望很快被集成到中国坦克之上。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