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介于解体的恐惧与扩张的雄心之间
欧盟的扩张理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寻求立即完全接纳新成员国,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渐进的方式,即“分阶段一体化”或“分阶段加入”。
法国《世界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目前这种做法被视为一种务实且平衡的选择,旨在调和东欧各国首都要求快速扩张的压力与该联盟机构的担忧——这些机构担心,仓促接纳新国家可能会破坏欧盟体系内部的经济和制度凝聚力。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资产争夺战,谁将胜出?
- list 2 of 4匈牙利领导人欧尔班称他已获得免受特朗普威胁的“金融保护”
- list 3 of 4俄乌战争:第1353天关键事件概述
- list 4 of 4“俄罗斯不会攻击任何其他欧洲国家”: 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
转型背景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盟扩张问题变得更加紧迫。阿尔巴尼亚和黑山等候选国现在被视为欧盟安全和地缘政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它们成为正式成员国的道路仍然充满复杂性,并且需要长期努力。
在此背景下,法国《世界报》指出,通过开放过渡进程以允许这些国家在满足所有传统成员国标准之前先进入单一市场,欧盟正朝着更加灵活的方式发展——此举使这些国家能够在无需等待最终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逐步融入欧盟。
根据这份报告,这一方法将转化为若干提案,包括分阶段加入欧盟、降低入盟门槛,或在落实体制改革的前提下,直接参与单一市场项目或欧洲基金。
更具体地说,候选国可以先参与该经济联盟的市场或部分政治机制,之后才能成为拥有完整投票权和欧盟机构代表权的正式成员国。
就欧盟内部优势而言,这种方法被视为将扩张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一种途径。它使现有成员国能够减轻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例如决策突然不稳定、共同预算压力增大或体制标准下降。
另一方面,该报告指出,这一趋势反映了欧洲愿景的转变。欧洲曾将扩张视为加强团结和拓展价值观的手段。然而如今,扩张也被视为对欧盟吸收和适应能力的考验,而不仅仅是接纳更多国家的问题。
分阶段加入欧盟的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承认短期内并非所有国家都能获得完全成员国资格。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折衷方案,既能实现扩大带来的益处,又能维护欧盟的标准和惯例。
该报告解释称,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方法需要重组成员国规则和标准,建立灵活的进展评估机制,并在正式加入欧盟之前建立参与机制。
这份报告指出,尽管一些候选国在改革方面取得了切实进展,但可能仍需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成员国资格。因此,过渡阶段被视为促进一体化进程、刺激改革并减少候选国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
此外,报告还指出,这一战略被用作一种地缘政治工具。通过让候选国参与欧盟机构或项目,即使没有正式成员国资格,欧盟也在向地区大国——特别是俄罗斯——发出隐晦的信号:欧洲的影响范围正在扩大。
然而,这些信息也伴随着内部警告:扩张不应以牺牲欧洲决策效率或其机构运作为代价。

欧盟内部的愿景冲突
据英国《卫报》报道,欧盟内部在扩张原则和机制方面存在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在本质上反映了两个对立阵营之间的愿景冲突:
- 其中一个阵营认为,“分阶段加入”是重建欧洲一体化进程、应对地缘政治挑战并扩大其影响力的现实选择。
- 另一个阵营则警告称,这种快速扩张可能会威胁决策的统一性,并动摇欧盟的根基。
这种分歧在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体现得尤为明显。法国采取谨慎的态度,呼吁在任何新的扩张之前进行深入的内部改革;而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则推动乌克兰和巴尔干国家加快加入欧盟,以加强欧洲安全并遏制俄罗斯的影响力。
《卫报》指出,在关于欧盟扩张的制度性辩论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于欧盟自身性质的更深层次的冲突:欧盟将保持其基于共识的凝聚力,还是会转型为一个允许成员国和参与方式更加灵活的多层级联盟?
欧盟委员会和一些渴望支持“多层级联盟”模式的国家,允许候选国在正式加入之前,并在能源、安全或单一市场等特定领域进行部分一体化。然而,其他一些势力却反对这种模式,并认为它会在欧盟内部造成政治分化,将其分裂为强大的西方核心与弱势的东方边缘。
部分欧洲外交官担心,这种做法最终会成为一种“永久性妥协”,并以逐步准备为幌子而剥夺候选国真正的成员资格。
另一方面,关于欧盟扩张的分歧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分歧:一方面是地缘政治愿景,旨在使欧盟成为能够与大国抗衡的全球参与者;另一方面则是官僚主义愿景,认为制度稳定比地域扩张更为重要。
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将欧盟的扩张描述为对抗俄罗斯的“欧洲盾牌”,而法国则认为,欧盟首先需要在国防和经济领域拥有足够的独立实力,然后再向外部世界开放。
这种安全理念与制度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解释了欧盟在需要迅速采取行动的战略形势下所处的相对瘫痪的境地。

乌克兰模式
德国《明镜周刊》在近期一篇题为《欧盟敦促乌克兰加快改革》的报道中指出,欧盟扩张问题不再仅仅是遵守哥本哈根标准的官僚问题,而是欧盟内部紧迫的地缘政治考量与不同经济利益之间冲突的战场。
尽管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正在推动加快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的入盟进程,并将其视为抵御俄罗斯影响力的战略屏障,但另一些国家——例如法国、荷兰和奥地利——则提出了经济和结构方面的担忧,认为不受控制的扩张可能会重蹈覆辙,导致快速一体化消耗资源,并加剧欧盟内部的不平等。
报告指出,尽管推动乌克兰入盟具有伦理和政治意义,但这却暴露出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将欧盟视为一个具有安全维度的政治集团,而另一方则将其视为一个基于财政纪律和问责原则的凝聚力极强的经济联盟。
欧盟委员会一方面坚持支持乌克兰的战争和重建工作,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严格的改革标准,包括打击腐败、确保司法独立以及使立法与欧盟体系接轨。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持就转化成了具体的条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洲单一市场的凝聚力,以避免成员国失去其改革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报告解释称,这场辩论的经济层面与政治层面同样复杂——拥有庞大的农业经济和破败的工业基础的乌克兰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它是潜在的能源、粮食和原材料供应地;另一方面,它需要巨额投资来重建基础设施和机构,而其快速加入欧盟可能会加剧欧盟的资金压力,背景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预算和区域凝聚力计划的资金本已捉襟见肘。

因此,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富裕国家倾向于强烈支持分阶段加入欧盟的理念,即在乌克兰的经济和体制条件成熟之前,应先开展有限的合作,而不是直接接纳乌克兰为正式成员国。在这种表面上的经济立场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德国将基辅的加入视为在“俄罗斯战争”后重塑欧洲安全的战略工具。
与此同时,法国担心欧盟东扩会削弱西方的重心,并重新分配其内部机构的权力。
地缘政治和经济轴线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不仅反映了各国利益的差异,也凸显了一个关于欧盟本质的根本问题:它究竟是一个扩张影响力的项目,还是一个整合价值观的项目?
从经济角度来看,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前景引发了关于欧盟是否有能力为这一扩张提供资金并重新分配援助的重要问题。
据欧盟委员会估计,尽管乌克兰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影响,但其融入欧盟仍将导致农业和发展援助体系的变革,并可能需要对欧洲预算优先事项进行全面调整。
部分成员国担心这将减少它们获得的援助份额,从而加剧了它们对欧盟扩大的政治顾虑。
另一方面,东欧国家则认为,乌克兰的加入是完成统一自由的欧洲这一项目的必要步骤,正如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在其报告中所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