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主义:从象征性宣言到干预美国“后院”的工具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在其第七次国会年度演说中提出的一项原则。该原则源于美国日益增长的担忧,即大陆列强可能在拉丁美洲独立后试图重新吞并西班牙的前殖民地。
这项针对南美洲国家的政治原则是美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其核心原则是将南美洲视为美国的后院,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无论其实力多么强大,在这个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区域站稳脚跟。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设防村庄:以色列安全理论的形成及其现状
- list 2 of 4内塔尼亚胡为何要读“犹太人对抗罗马”一书?
- list 3 of 4服务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知识”
- list 4 of 4意大利调查萨拉热窝“狙击狩猎”之旅:这些行程是什么?谁参与其中?
历史背景
拉丁美洲各共和国于1823年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并得到美国的正式承认。然而,这并未使它们免受欧洲列强重新殖民的威胁,尤其是在西班牙王室重掌政权并与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神圣同盟之后。
随着俄罗斯宣布对俄勒冈州(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提出主权声索,鉴于欧洲列强可能重返拉丁美洲的紧张局势,美国对其殖民利益以及控制北美太平洋沿岸的野心日益担忧。
在此背景下,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向美国提出了一项提议:发表联合声明,拒绝神圣同盟对西半球的任何潜在干预。
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介入此事,反对英国的提议,并建议莫雷诺总统发表单独声明,以表明美国的独立性及其作为地区强国的地位,而非英国的附庸国。

门罗主义宣言
门罗主义于1823年12月2日,在总统向国会发表的第七次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总统演讲的结尾部分(后来被称为“门罗主义”)的印刷版出现在俄亥俄州厄巴纳的一家地方报纸上
这份美国宣言明确拒绝欧洲列强在美洲大陆南半球的存在。作为交换,美国承诺不干涉“旧世界”的事务,同时将任何欧洲列强对其邻国的侵略视为对美国自身的侵略。
宣言的原则和基础
在年度国情咨文中,门罗强调旧世界和新世界基于不同的体系,应当保持分离。他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 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事务及其内部冲突。
- 美国承认并不会干涉欧洲列强在西半球的现有殖民地和附属国。
- 西半球对任何新的殖民计划都是封闭的。
- 美国将任何欧洲列强企图压制或征服西半球任何国家的行径视为对美国的侵略行为。

象征性宣言
门罗主义标志着美国在拉丁美洲采取“扩张主义”策略的起点,尽管该宣言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执行力;华盛顿缺乏实施该宣言的军事能力。
该宣言并未阻止欧洲随后采取无视门罗警告的行动,例如西班牙于1861年重新控制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圣多明各。直到19世纪末,美国仍专注于向西扩张至太平洋沿岸。
尽管如此,该宣言在拉丁美洲仍享有广泛支持,被视为其脆弱独立的保障。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认为它是“人性的慰藉”,也是保护哥伦比亚的支柱,而委内瑞拉领导人西蒙·玻利瓦尔则将美国和英国视为该地区的防线——智利和阿根廷等国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美国内战期间,一些漫画流传开来,讽刺华盛顿无力执行门罗主义。门罗主义于1823年提出,旨在单方面保护西半球,但本质上只是一项缺乏军事力量支持的政策。
门罗及其国务卿深知,真正的威慑力量是英国海军,而非美国自身。由于当时的华盛顿并非强国,且欧洲列强对重新殖民拉丁美洲并无浓厚兴趣,因此该宣言在美国以外地区影响力有限。
1833年英国占领福克兰群岛以及后来英国扩张至拉丁美洲时,华盛顿并未遵守门罗主义。但随着詹姆斯·波尔克总统于1845年至1848年就任,门罗主义重新焕发活力;他警告英国和西班牙不要试图在俄勒冈、加利福尼亚或尤卡坦半岛建立军事存在。
美国内战结束后,华盛顿开始展现出更强的决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它在格兰德河沿岸集结兵力,向法国施压,迫使其撤出在墨西哥扶植的“傀儡”政权。1867年,在美国的压力下,巴黎被迫撤军,终止了这一计划。

罗斯福增补版
随着20世纪的到来,门罗主义的解读范围显著扩大,这与美国崛起为全球强国的进程不谋而合。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门罗主义中加入了后来被称为“罗斯福附件”的内容,赋予华盛顿干预美洲任何国家事务的权力,只要该国存在“公然且持续的侵犯行为”。
尽管名为“罗斯福宣言”,但它实际上标志着门罗主义的重大扩展,使其从旨在保护拉丁美洲独立的防御性政策转变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该附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欧洲列强试图从治理薄弱的国家榨取利益”而破坏门罗主义,例如1902年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对委内瑞拉实施海上封锁,迫使其偿还债务。
罗斯福对这些举动的回应是展示美国的实力,并用舰队对抗欧洲列强。在1904年和1905年向国会发表的演讲中,他强调了后来被称为“大棒政策”的政策,该政策将美国的霸权与对该地区的道德承诺联系起来。

军事干预的借口
1865年,美国政府援引门罗主义,对墨西哥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这种支持使华雷斯得以领导一场成功的革命,推翻了法国政府扶植的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
到了1904年,欧洲债权国威胁要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武力干预以追讨债务,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有权动用“国际警察部队”来遏制这种“长期存在的罪行”。
尽管门罗主义的初衷是阻止欧洲列强进行干预,但罗斯福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以此为由向该地区派遣美军。华盛顿作为全球强国,开始主张其直接干预的权利。
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分别于1904年、1911年和1915年介入圣多明各、尼加拉瓜和海地,表面上是为了阻止欧洲列强的干预。这一理论由此成为以维护地区秩序与稳定为名,直接进行军事和政治干预的借口。
这些干预行动引起了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警觉,而“北方巨人”与南部邻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持续多年紧张,尤其考虑到美国以维护自身安全为借口犯下的诸多罪行,包括数起屠杀事件。

政策演变
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到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对门罗主义遗产的解读也随之改变。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采取了“睦邻友好”政策,强调协商与合作而非武力,并在1933年于乌拉圭举行的第七届美洲国家会议期间,重申了不干涉原则。
1947年《里约宪章》的签署标志着该政策逐渐转向多边框架,该地区的防务责任从华盛顿转移到了19个签署国。1948年美洲国家组织(OAS)的成立表明,罗斯福政策中对抗性的一面正在逐渐失去其核心地位。
在后来的危机中,例如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约翰·F·肯尼迪政府依靠的是《里约宪章》而不是《门罗主义》,就像林登·约翰逊总统在 1965 年为干预多米尼加共和国辩护时一样,他没有提及最初的《门罗主义》。

冷战
门罗主义是华盛顿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石之一,其影响在冷战期间体现得最为明显。
当肯尼迪政府发现苏联计划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发射装置时,门罗主义的影响达到了顶峰。古巴距离佛罗里达州仅几公里。
美国随即对古巴实施了严厉的海上封锁,以阻止苏联的物资运抵。世界似乎濒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直到苏联在最后一刻做出让步,史称古巴导弹危机。
危机最终以莫斯科放弃该计划、撤回导弹并拆除相关设施而告终,作为交换,华盛顿承诺不入侵古巴或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并拆除其在土耳其的空军和导弹基地。

权力工具
尽管该理论在美国官方话语中的影响力后来有所下降,但在冷战期间,它在政治辩论中却日益凸显。在分析美国对西半球的干预时,它成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共同口号。
在美国以外,该理论与一种为霸权辩护的优越感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政变频发、中央情报局秘密干预以及一系列军事行动失败之后。尽管理论上存在“大陆防御”的概念,华盛顿仍然以应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名,继续采取单边行动。
随着冷战的结束,许多学者宣称该理论在政治上已经消亡。历史学家加迪斯·史密斯在20世纪90年代末写道,与莫斯科对抗的结束必然导致门罗主义条约的终结。另一些人则认为,自二战前后向多边主义过渡以来,该理论已经失去了价值。
然而,门罗主义并未消失。在21世纪,这一理论仍然被奉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对于右翼而言,该理论体现了一种坚决遏制任何外国影响的方针,将其视为直接威胁,必须予以坚决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