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顿协议》签署30年后的波黑局势如何?
在结束现代欧洲最血腥战争之一的《代顿协议》签署30年后,关于该协议的遗产和后果的争论再次浮出水面。波斯尼亚人将1995年11月21日铭记为持续多年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的终结,但如今他们不禁发问:该协议究竟是结束了战争,还是仅仅冻结了一场至今仍未解决的冲突?
随着分离主义言论在塞族共和国内的抬头,以及联邦内部波斯尼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之间裂痕的加深,关于《代顿协议》究竟是为建立一个可行的国家铺平了道路,还是埋下了在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的危机种子的争论再度升温。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南非G20峰会:谁将出席?议程是什么?
- list 2 of 4美国警告民用航班,委内瑞拉周边军事活动加剧
- list 3 of 4美国软实力下降而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 list 4 of 4俄乌战争:第1367天关键事件概述
《代顿协议》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三方领导人于1995年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它结束了前南斯拉夫持续3年的内战,并将该国分为两大实体: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由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组成。
- 塞族共和国。

《代顿协议》签署前夕的力量平衡如何?
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波斯尼亚塞族民兵控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近70%的领土。这些民兵得到了塞尔维亚的支持,而后者继承了强大的南斯拉夫军队的武器装备。
然而,战争在1995年出现了关键的转折点,从而改变了实地的力量平衡,也改变了战争进程:
- 在那一年,波斯尼亚军队开始重新掌握主动权并进行重组,尤其是在找到突破武器禁运的途径之后开始秘密重整军备。当时,《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波斯尼亚穆斯林如何规避武器禁运》的报道,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突破武器禁运的问题。由于波斯尼亚塞族人得到了塞尔维亚的支持,而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族人又得到了克罗地亚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器禁运对穆斯林的影响尤为严重。
- 克罗地亚发起了“风暴行动”,对自称克拉伊纳共和国的塞族军队发动猛烈攻击,从而给予了了塞族军队沉重打击。这有助于打破比哈奇受到的围困,削弱了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在该国西部的战略纵深,并导致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士气大跌。
-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惨状震惊了全世界。此后,西方的立场从“中立”转向“干预”,而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则被证明是徒有虚名的。
- 西方干预以北约“审慎力量行动”的形式展开——这场行动于1995年8月30日至9月20日期间发起,起因是在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发生了马尔凯利大屠杀。
- 北约的行动通过打击萨拉热窝周边的弹药库、通信中心和重型武器,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行动成功地向塞尔维亚领导层施加了压力。
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波斯尼亚军队与克罗地亚军队(克罗地亚军队在战争初期曾与塞尔维亚结盟,后转而与波斯尼亚军队结盟)在短短几周内夺回了超过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抵达了塞族共和国首府巴尼亚卢卡的郊区。
若非美国的干预,处于塞尔维亚控制下的最大城市巴尼亚卢卡的陷落将不可避免。美国的干预迫使波斯尼亚军队停止军事行动,并促成了《代顿协议》的签署,尤其是在克林顿政府寻求在1996年大选前取得政治胜利的情况下。

《代顿协议》是和平的开端吗?还是此前已有其他尝试?
在《代顿协议》签署之前,还曾出现4次重要的停火尝试,但均未能令各方满意。这4次尝试分别是:
- 卡林顿/奎特利罗计划(又称《里斯本原则》)。
- 万斯/欧文和平计划。
- 欧文/斯托尔滕贝格计划。
- 在当时由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组成的“联络小组计划”。
美国著名外交官理查德·霍尔布鲁克在其著作《结束战争》当中详细记录了美国为迫使各方选择谈判方式而采取的政策。美国强迫交战各方进行谈判,因此,当时的波斯尼亚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和克罗地亚总统弗拉尼奥·图季曼前往美国俄亥俄州以进行谈判。
这种胁迫手段随后进一步升级,美国实际上是将这些谈判代表软禁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监听他们的电话并阻止他们与外界联系或者返回各自国家,直至达成协议。
克林顿政府利用其军事影响力以及重建和承认政治实体的承诺,对谈判代表采取既诱惑又恐吓的手段。
这场谈判从1995年11月初持续至同月21日,三方草签了协议,随后又于1995年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协议。

《代顿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代顿和平协议》的内容可被概括为几个关键点,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 结束战争:强调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全境立即停火,交战各方撤至协议规定的界线内,并部署北约驻波黑部队。
- 国家结构:《代顿协议》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分为两个联邦。第一个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占51%),以穆斯林和天主教徒为多数,共分为10个州。第二个是塞族共和国(占49%),以东正教徒为多数,而布尔奇科州则享有自治权。
- 总统职位由轮值主席担任,由一名波斯尼亚族人、一名塞尔维亚族人和一名克罗地亚族人组成,每8个月轮换一次。
- 行政部门则由不同级别的政府组成,包括国家政府、联邦政府以及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的10个州的政府,这就导致了14个政府(近136名部长)的存在。因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政治体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体制之一。
- 该体制基于族裔平衡,通过在三大主要族群之间分配关键国家职位,以及确保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获得两个族群共同支持的投票制度来实现,此外,每个族群都拥有否决权,以保障其能够阻止任何被认为具有威胁性的政策。
- 难民返回:该协议保障所有难民和境内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的权利,并规定了允许归还其财产的财产法。然而,这方面的许多内容并未得到落实。
- 国际社会的作用:《代顿协议》设立了“高级代表”一职,负责监督该协议的执行。该职位拥有的权力凌驾于波黑所有其他官员之上,甚至包括其总统。高级代表可以颁布和暂停法律,罢免官员(包括民选官员),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协议的执行。
- 军事层面:波黑驻扎着北约部队和欧盟部队。

协议签署30年后的波黑局势如何?
由于官僚主义和腐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然饱受严重的政治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之苦。
其中最突出的政治危机是波斯尼亚塞族政客持续不断的分裂主义言论,尤其是来自权势显赫的米洛拉德·多迪克的言论。他已采取实际行动,试图将塞族共和国从军队、司法机构和税务机关等国家机构中剥离出来,并建立平行机构。这威胁到整个和平协议,并动摇了波斯尼亚建国的根本理念。
另一方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内部也存在政治危机,冲突双方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族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人。克罗地亚族政党声称他们的代表权不足,并要求修改选举制度,以使波斯尼亚族人选举自己的波斯尼亚族代表,而克罗地亚族人能够选举自己的克罗地亚族代表。他们宣称,由于穆斯林占多数并选举自己的代表,因此克罗地亚族人的代表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波斯尼亚各政党反对这些诉求,拒绝任何对选举制度的修改,并认为这些修改是过度强化族群权力以迈向“第三实体”的一步。这场争端屡次阻碍联邦政府的组建,并导致其关键机构陷入瘫痪。
由于每个族群都拥有否决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经常出现政府垮台、议会瘫痪、选举后组建政府的延迟(有时甚至超过一年)以及无法推行重大改革等问题。
波黑还面临着青年人口大规模外流和腐败的双重困境,这些都阻碍了改革进程,并阻碍了其加入欧盟。专家们认为,这表明《代顿协议》虽然成功结束了战争,但却未能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