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软实力下降而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唐纳德·特朗普开启其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在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就开始逐步减弱,许多观察家随之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如今被视为在国际体系内这一日益扩大的权力真空的最大受益者。
多年来,构成美国全球影响力支柱的美国机构已纷纷瓦解,而中国则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和科技的扩张而似乎更为活跃,并且能够触及全球南方国家。
中国和美国提供了不同但又在很大程度上互补的影响力模式。
尽管国际力量平衡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学教授玛丽亚·雷布尼科娃认为,中国并非以崛起大国的身份寻求继承美国的角色,而是一个谨慎行事、步步为营、避免作出广泛承诺或提出替代意识形态模式的大国。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 list 1 of 4俄乌战争:第1367天关键事件概述
- list 2 of 4特朗普的28点乌克兰计划全文:这意味着什么?能否奏效?
- list 3 of 4马杜罗下令部署军队和重型武器以应对美国潜在的军事行动
- list 4 of 4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图法赫与舒贾亚社区居民流离失所 西岸遭到袭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似乎正受益于美国地位的衰落,但正如雷布尼科娃在其发表于美国杂志《外交事务》上的文章中所论述的那样,中国未必已准备好领导世界或为国际秩序制定了新的愿景。
“软实力自杀”
作者在这篇文章开头指出,自特朗普开始其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美国的外交参与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曾经构成美国软实力支柱的机构,例如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国务院的公共外交项目,如今的规模已经大幅缩减甚至消失。
此外,严格的移民限制也在削弱美国传统的吸引力和开放性,尤其是在中国允许超过70个国家的公民免签入境30天的情况下。
中国通过在贸易、基础设施、贷款和培训项目等领域提供“实际利益”来吸引其他国家。
此外,美国外交的“强制性”本质——以武力胁迫和纯粹的商业交易为基础——使其盟友日益疏远。
这篇文章指出,包括一位前北约官员在内的部分观察人士,将这些政策称为“软实力自杀”,而“软实力”一词的创造者约瑟夫·奈则警告称,中国正准备填补这一空白。
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力
但雷布尼科娃并不认同中美在软实力领域内的竞争是零和博弈的观点。她认为,中美两国提供的影响力模式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互补的。

这篇文章指出,中国倾向于通过在贸易、基础设施、贷款和培训项目等领域提供“实际利益”来吸引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美国则始终将民主、人权和自由主义等理念置于其与世界交往的核心地位。她认为,这导致许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同时接受了来自中美双方的援助。
尽管美国发展援助的减少显得中国的承诺在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但雷布尼科娃认为,中方并没有为了填补美国的缺口而扩大这些承诺。
“我们不是来提供建议的”
——一位中国讲师在回答一位埃塞俄比亚官员关于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经验的问题时这样说道。
相反,作者指出,中国正在减少其财政承诺的规模。其最新承诺在2025年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提供92亿美元的援助,较2015年的承诺减少了50%。
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贷款也从2014年的50亿美元下降至2025年的14亿美元。

中国并不寻求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或支持良好治理方面取代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地位。其对外援助预算仍然有限,并主要依赖优惠贷款,而且自美国影响力减弱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预算并未出现显著增长。
这篇文章指出,即使在中国不断扩张的领域,例如在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其主要的推动力量也是私营企业而非政府。
合作伙伴而非主导者
雷布尼科娃认为,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正寻求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治理模式来与美国模式抗衡,尽管美国的海外影响力已经下降。
作者指出,中国领导人发出的信息主要是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并强调其与西方的差异化及其对西方霸权的拒绝,而不是提出一个清晰的全球愿景或者一个现成的“中国模式”以供输出。
作者通过对中国向非洲官员提供的培训项目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讲师虽然赞扬中国的成功,并将其体制称为“更加高效的民主版本”,但却很少就如何效仿中国经验提供指导。

作者举例称,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埃塞俄比亚官员寻求关于如何实施中国扶贫模式的建议。对此,中方的回应是:“我们不是来提供建议的”,这从实际上结束了相关讨论。
作者承认,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和科技的繁荣,从而提升了其软实力的某些方面——从拉布布玩偶到动画电影《哪吒2》,再到DeepSeek等人工智能平台。
这些产品让一些观察人士得出结论称:“中国变得很有吸引力”。作者认为,这些现象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国的好感,但它们并未提供全面的政治或全球视野。
国际声誉困境
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取得了切实的进展,但这些进展并不均衡。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一些负面形象根深蒂固——在这些地区,安全考量远超经济利益。
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5个受访国家内,近66%的受访者对中方“在国际事务中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缺乏信心。
即使是对中国的贷款表示赞赏的非洲官员,也常常质疑这类援助是否真正实现了双赢,还是仅仅对中方有利。
雷布尼科娃认为中国当前的进展是“相对的”而非“具有决定性的”,她还指出,中国正受益于美国的衰落,但同时也避免了过度扩张或在境外推行意识形态驱动的政策。
这位作者认为,中国似乎并不打算取代美国,而是满足于走自己的道路,利用自身与美国之间的差异,并在外交上保持相当大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