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形勢變化 俄羅斯掀起中國熱
(中央社台北1日電)俄烏戰爭已經3年,中國對俄羅斯的友善立場使其成為俄國人嚮往的國度,莫斯科街頭常見中國汽車,越來越多大學生想去中國留學。不過,也有人認為,一旦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改善,中國熱就會消退。
美媒紐約時報6月30日報導,自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以來,儘管一些俄羅斯官員仍對北京的意圖深表懷疑,但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在公開場合最好的朋友。
報導說,中國提供了外交支持,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還幫助俄羅斯填補了因西方制裁而無法購買的消費品空缺。所有這些都助長了俄羅斯各地掀起日益高漲的中國商品及文化追捧熱潮。
汽車市場諮詢公司Autostat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汽車已大量湧入俄羅斯市場,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萬輛。相比之下,2021年約為11.5萬輛。
在莫斯科,為數不多開設中文課程的公立學校都出現了超額報名的現象。一家知名招聘網站稱,近年來要求掌握中文的職位空缺大幅增加。
曾經接待的多名西方頂尖藝術家的俄羅斯劇院,上演了根據中國當代小說改編的劇目。今年4月,莫斯科一家大型博物館舉辦了來自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瓷器、陶瓷和其他文物展覽。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在書店裡擺在顯眼位置。
1月下旬,為慶祝春節,莫斯科的步行街上掛滿了紅燈籠,並在紅場旁邊安裝了一隻擁抱聖誕樹的大熊貓。
莫斯科地鐵設立了一列紅色的中國主題列車,並將地鐵路線圖翻譯成了中文。該市的廣告牌和國家電視台上出現了習近平「最喜歡的名言」(例如「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中餐館在俄羅斯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一家為俄羅斯精英階層提供保母服務的公司創始人說,他一直在努力滿足對中文保母日益增長的需求。這類人才月薪可達5000美元(約新台幣14.6萬元),算很不錯,但「招聘的過程仍然相當艱難」。
他說,說英語的保母仍然是最受歡迎的,但說漢語的保母已經取代了說法語的保母,排在第2位,「人們現在把中文看作補充英語的第二語言。」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當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巴巴耶夫(Kirill Babaev)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過去3年讓俄羅斯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東方,它不再是歐洲的異國情調替代品,而是商業、旅遊和研究的主流方向」。他還說,俄羅斯人民以極大的興趣追逐這一趨勢。
不過,報導指出,俄國人對西方產品的渴望仍揮之不去,只是近年來越來越難買到。
俄羅斯雜誌編輯格列克是個有5個孩子的中國迷,他的孩子們都有學中文。理由除了「中國現在是我們唯一的朋友」,中國在科技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他說,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存在代際差異。他14歲以上的孩子仍然更傾向於西方文化,但更年輕的孩子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年幼的孩子周圍的一切都是中國製造,「他們看不到任何美國製造的東西」。
但也有的俄羅斯人認為,對中國日益增加的興趣可能是一場暫時的「利益聯姻」。
中國語言和文化專家庫茲涅佐娃(Yulia Kuznetsova)說,她記得當年學習中文曾被認為是異國情調,漢學家是一個邊緣群體。她認為一旦與西方的關係改善,中國熱就會消退,因為對俄羅斯人來說,中國「是一種異質文化」,「我們真正親近的只能是歐洲,因為畢竟我們有著相似甚至幾乎相同的文化」。(編輯:張淑伶/邱國強)11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