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川普擁抱油氣 北京拉開能源新競賽差距
(中央社華盛頓3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與中國當前於大量領域競爭。能源方面,當中國向世界銷售清潔能源之際,川普政府卻在推動石油與天然氣,形同將未來的地緣影響與經濟利益拱手讓給中國。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去年安裝的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板超過世界其他地方總和,也讓自身清潔能源熱潮也走向全球。中國企業在巴西、泰國、摩洛哥、匈牙利及更多地方建電動車與電池工廠。
● 美國富含油氣 給足川普地緣政治籌碼
與此同時的美國,總統川普施壓日、韓投資數兆美元於一個輸運天然氣到亞洲的計畫,通用汽車(GM)剛撤銷水牛城附近一個工廠製造電動馬達的方案,改為投入8.88億美元在當地製造V8汽油引擎。
一場定義能源未來的競賽正拉開序幕。川普政府希望世界繼續依賴已為汽車、工廠提供動力,甚至推動西方擴張超過一世紀的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美國是全球最大產油國與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川普因此喊出「美國主宰能源」的時代,強調無須再依賴外國,尤其是像中國這類的競爭對手。
然而中國卻在全然不同的方向狂奔,寄望於一個由低廉太陽能和風能驅動的世界,盼世界依賴中國供應的平價、高科技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與美國不同,中國缺乏易於開採的本土油氣資源,因此希望擺脫對進口化石燃料依賴,以再生能源供應更多經濟所需。
● 清潔能源領域 中國領先優勢持續擴大
儘管中國的煤消耗量仍超過世界其他地區,但他們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步伐正飛速推進,不僅已在全球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電池、電動車及許多其他清潔能源產業的製造佔據主導地位,技術領先優勢還在擴大。
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電池製造商與電子公司,近期各自推出能在短短5分鐘內為電動車充飽電的系統,幾乎解決電動車最惱人難題之一的充電耗時。中國擁有近70萬件清潔能源專利,占全球總數超過一半,北京崛起成清潔能源強權正重塑經濟版圖,並改變包括巴基斯坦、巴西等新興國家的聯盟關係。
中國還開始在高度技術性的核能領域取得主導地位,而這個領域過去無庸置疑是美國領先。中國目前有31座反應爐在建,數量幾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相當,並已宣布在次世代核能技術與核融合領域取得進展。核融合長期被視為幾近無限的清潔能源來源,卻多年來始終難以實現,令科學界傷透腦筋。
印度企業集團Tata Power的執行長辛哈(Praveer Sinha)說:「中國很龐大,大到世界上沒人可與之競爭。」Tata Power在鄰近印度南端一座高科技工廠製造太陽能板,但製造這些面板時幾乎完全仰賴中國製造的矽。
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板、電池與電動車價格低廉,讓包括巴西、南非甚至地緣對手的印度等許多大型經濟體得以轉向清潔科技。讓清潔科技更易於負擔對降低全球碳排放至關重要。
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PI)負責中國氣候中心(China Climate Hub)的李碩說:「美國將稱霸化石燃料經濟,中國則會成為低碳經濟龍頭。美國如今的難題是,接下來要何去何從?」
紐時指出,放眼世界各地,北京正運用其清潔能源影響力打造或擴展政治與經濟關係。
● 潔能科技等同軟實力 美恐拱手讓出
美中兩國不僅都視能源獨立為國內根本,也都理解供應他國能源是投射力量的核心手段,然而雙方的作法堪稱南轅北轍。
中國今日對如此多清潔能源產業的主導,使其能藉由在世界各地販售、資金挹注能源科技而擴大勢力範圍。這層關係讓中國在地緣政治聯盟洗牌之際,得以建立起數十年的金融、文化乃至軍事關係。
據研究機構「氣候能源融資」(Climate Energy Finance)統計,2023年以來,中國企業宣布在清潔能源製造、發電與輸電方面的對外投資已達1680億美元。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中國環境計畫主任特納(Jennifer Turner)說:「他們(中國)正在主導這些市場,而市場主導權本身就是一種軟實力。」
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席瓦朗(Varun Sivaram)曾為拜登政府執筆清潔能源政策,他表示美國的地緣政治籌碼來自石油與天然氣,「能源轉型其實對美國非常不利,因我們把地緣政治和經濟地位拱手讓給中國的競爭對手」。(譯者:陳亦偉)11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