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無人機發展遇波折 採購成本高技術整合挑戰多

(中央社華盛頓27日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防部2年前啟動、原本預計部署數千架先進無人機以因應與中國潛在衝突的計畫,進展不如預期,且美軍難以摸清如何在戰場上運用部分系統。
報導指出,兩年前啟動的「複製者」(Replicator)計畫,原意在於快速購買低成本自主武器,因應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但進度受挫,促使國防部決定移交給特種作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旗下一個名為國防自主作戰小組(Defense Autonomous Warfare Group, DAWG)的新組織,以加速推動。
這個決定反映出外界對「複製者」(Replicator)計畫遭遇挫折的不滿。
「複製者」是拜登政府時期國防部的一項標誌性計畫,目標是在2025年8月前交付數千套空、陸、海基的AI系統。時任副國防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2023年宣布這項計畫時,承諾將帶來「小型、智慧、廉價」的技術。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部分「複製者」系統表現不穩定,或因成本過高、製造過慢,無法量產;同時,五角大廈也難以找到能協調不同廠商無人機群的軟體,而這正是「複製者」構想能否實現的關鍵。
五角大廈領導層如今已將「複製者」的工作移交給特種作戰司令部旗下的DAWG,希望藉此加速計畫並專注於最合適的武器。
延遲原因與爭議
參與「複製者」計畫的人士對進度落後有不同解釋,但大多認為總體來說是成功的。有些人將問題歸咎於各軍種堅持採購尚未準備好部署的系統;另有些人認為,這些波折是迅速引進新技術的常態。
「複製者」計畫的宗旨是為可能在太平洋爆發的美中衝突做準備。近年來,北京迅速擴充海空軍力與高科技武器,美國官員研判,中國最快可能在2027年具備攻台的能力。
一旦爆發台海衝突,將帶來嚴峻的技術與後勤挑戰:海上載具與空中無人機必須能自主跨越長距離航程,即便無線電與GPS通訊遭干擾也要能運作。國防官員指出,無人機能擴大戰場範圍、迷惑敵軍、突破防線並精準打擊目標,同時避免重大人員傷亡與昂貴裝備損失。
知情人士稱,DAWG必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美國國防部所需的無人機交付。緊迫的時間表反映出美方對太平洋戰事準備的迫切性。
國防官員透露,「複製者」目前由特種作戰司令部副司令杜諾文(Frank Donovan)負責。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杜諾文8月接手這項計畫時,曾赴加州出席「複製者」展示活動,這場活動原本意在展現尖端科技成果,但根據參與者說法,也暴露多數系統尚未成熟。
測試中的挫折
例如,黑海科技公司(BlackSea Technologies)的無人船方向舵故障漂離現場。美國軍工科技新創企業Anduril Industries的空中無人機,因發射管疑有問題而延後升空。另有多艘無人船所用軟體,未能如預期識別目標或產生誤判。
Anduril Industries創辦人拉奇(Palmer Luckey)表示:「『複製者』計畫確實帶來了非常、非常好的成果。它本可以做得更好嗎?對於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更清楚嗎?是的,當然。但從大局來看,我不認為它有那麼糟。」
負責「複製者」至8月的國防創新部門(Defense Innovation Unit)未回應置評請求。部分參與者也認為,這場演練活動是成功的,且承擔風險與出現差錯,本來就是創新的一部分。
採購爭議與技術限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複製者」計畫採購的十多種自主系統中,有3款在選定時尚未完成,或僅處於概念階段。其他知情人士表示,有官員指出,「複製者」的缺點之一是國防創新部門被要求採購技術較舊的無人機,且在採購之前未經嚴格測試軟硬體。
BlackSea無人艇「全球自主偵察艇」(Global Autonomous Reconnaissance Craft, GARC)就是如此決策下的產物。多位人士指出,這些船隻並非為太平洋複雜的遠程任務而設計,而且海軍官員在技術限制未釐清前就貿然推動採購,且軍方不斷更換軟體平台,導致成本增加並延誤進度。
美國海軍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複製者」最大規模的採購之一是「彈簧刀600」(Switchblade 600)無人機,該機型在烏克蘭表現不佳。美國陸軍情報中心分析顯示,在通訊被干擾的現代戰場上,彈簧刀600無人機恐不堪一擊。
生產商空境(AeroVironment)公司表示,他們已根據烏克蘭多年的實戰經驗進行升級,更能因應電子戰干擾。但知情人士表示,美國陸軍為避免延誤計畫,拒絕採購較新的型號。
整合技術證明也是項挑戰。熟悉2024年在太平洋舉行的「卡胡納計畫」(Project Kahuna)演習的人士表示,演習期間,不同廠商的無人機雖由Anduril軟體串聯,但在操作員視線範圍外,仍難以協同完成任務。
儘管如此,參與者堅持「複製者」在短短兩年已取得重大進展:協助美軍採購、測試及推進無人機技術,縮短傳統武器採購年限;此模式現已應用在國防部其他專案。
國防創新部門前副主任庫瑪(Aditi Kumar)表示:「我們希望彌補差距、創造更具競爭力的市場。先擴展能擴展的技術,再尋找有前景的新技術。我認為,現階段轉移給特種作戰司令部是很自然的。」(編譯:蔡佳敏)1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