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中央社紐約聯合國總部27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針對伊朗的一系列制裁行動,原本因2015年劃時代的聯合全面行動方案(JCPoA,亦即「伊朗核子協議」)而取消,但今天晚間已再度生效。

以下法新社和美聯社彙整的相關重點:

「回彈」機制如何運作?

所謂「回彈」(snapback)的恢復制裁機制,是外交談判團隊寫入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特殊條款。它設計成無法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被否決,能在協議方跟安理會報告伊朗違約後,30天內自動生效。制裁內容包括凍結伊朗海外資產、禁止武器交易,以及懲罰伊朗彈道飛彈計畫等措施。

這項啟動「回彈」的權力原定今年10月18日到期,這很可能是合稱「E3國家」(E3)的法國、英國、德國趕在權力失效前啟動機制的原因。超過這個期限後,任何對伊朗的制裁提案都可能被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否決。

制裁倒數的啟動與爭議

這波制裁的30天倒數,始於今年8月28日。當時,E3指控伊朗未履行核協議承諾,並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報告,正式啟動制裁程序。

德黑蘭方面則始終主張,這項協議早在2018年川普(Donald Trump)1.0政府片面退出時即已失效,但這一說法並未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自那之後,伊朗便大幅限制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必要核查工作,尤其是在以色列於6月對伊朗發動12天戰爭之後。在那場戰爭中,美國和以色列聯手轟炸了伊朗的關鍵核設施。

西方為何憂心伊朗核計畫?

伊朗數十年來堅稱境內核計畫僅用於和平目的,但高層官員卻越來越頻繁地威脅要發展核武。目前,伊朗已將鈾濃縮至接近武器級,使它成為全球唯一沒有核武計畫,卻能達到這種濃縮水準的國家。

根據IAEA統計,在以色列在6月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轟炸行動之前,伊朗的鈾儲量已高達9874.9公斤,其中更有440.9公斤已濃縮至60%。這些濃縮後的材料,一旦伊朗決定動手做,將足以製造數枚核彈。

美國情報單位評估,伊朗尚未啟動武器計畫,但已採取行動,為未來一旦決定製造核裝置,能快速取得優勢做好準備。

制裁對象與涉及哪些經濟領域?

本輪制裁針對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伊朗核子計畫或發展彈道飛彈的公司、組織與個人。凡提供必要設備、技術專業或資金協助者,皆可能被列入制裁對象。

制裁內容包含禁止對伊朗出口或轉讓傳統武器。與核子及彈道計畫相關的零件及技術進出口同樣被禁止。

與伊朗核子計畫有關的機構或個人,他們在海外擁有的資產將會被凍結。

任何被認定參與違規核子活動者,均有可能遭禁止進入聯合國成員國。

聯合國成員國也必須限制伊朗在出入銀行與金融機構的管道,以防這些資源被用於其核子或彈道飛彈計畫。

若有人違反制裁規範,海內外資產皆有可能遭凍結。

歐盟與美國的額外制裁

除了聯合國制裁,歐洲聯盟(EU)本身也可能同步恢復過去實施的相關措施,這些措施意在重挫伊朗經濟,藉經濟壓力迫使其遵守規範。

而美國早在2018年退出核協議以來,即已實施自身制裁,包括要求各國不得採購伊朗石油。

實施上的法律要求與困難

「回彈」機制雖然能自動重啟聯合國決議,但要實際落實仍需各國更新法規才能配合。歐盟與英國須立法才能執行,但目前兩方均未公布具體進度。

中俄兩國的立場成變數

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和相關制裁雖然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在執行上卻是漏洞頻傳。例如,中國、俄羅斯都認為這次「恢復制裁」程序並不合法,可能選擇不予遵守。

中國過去即未理會美方的制裁,持續與伊朗進行貿易,是伊朗石油的大買家。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俄羅斯則是在對烏克蘭的戰爭中,依賴伊朗提供的無人機。歐洲國家普遍預期俄羅斯將不會配合。

與索邦大學相關的國際伊朗研究所研究員德姆(Clement Therme)指出:「規避制裁有著必然的代價,除了政治成本,還有金融與經濟負擔,因為資金往來成本會相對增加。」他提到,航運公司正是首當其衝的產業之一,這次制裁未必會出現全面封鎖,但相關成本勢必上升。(編譯:蔡佳敏)1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