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漢諾威返回柏林前恰有幾個小時的空檔,我問難得到德國一趟的實習記者,要不要到哪裏走走。那天陽光正好,我們決定:那就去動物園散步吧!

漢諾威動物園距離中央車站僅有公車3站的距離,和德國不少古老動物園相同,都座落城中最精華地帶,原身是大航海與殖民時期,王公貴族收藏世界各地奇珍異獸的園林。

19世紀,歐洲興起動物公園(zoological garden)風潮,隨著工業與都市化,動物園成為市民生活與公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擁擠污濁的城市中,提供一般人漫步休閒的綠地。

走進21世紀的漢諾威動物園,我們循著指示牌上的「獸足」腳印循線前進,一路經過在沼澤低頭覓食的紅鶴、膚色和岩壁融合在一起的灰犀牛,非假日時段動物園訪客不多,恍惚間彷彿不小心闖入動物的原始棲地,深怕打擾到牠們的作息,連走路都變得輕盈。

直到進入大猩猩園區,才被前方的嘈雜拉回現實。循眾人好奇目光望去,一名戴著鴨舌帽的老先生正坐在玻璃窗前,翻閱手中的書本。玻璃窗的另一側是兩隻大猩猩,正細細「閱讀」老先生拿著的書。

我好奇上前詢問,「您是在讓他們看故事書嗎?」他笑著搖頭,指了指書本:「這是牠們的家族相簿。」

老先生叫溫特斯坦(Jürgen Winterstein),是漢諾威動物園的常客,每週都到漢諾威動物園拜訪他的猩猩朋友Melima,他說:「我們已經認識25年了!」他細數Melima的家族成員,媽媽Sonja 15年前過世、姊姊Naomi在瑞典動物園,3個女兒有著不同個性。

溫特斯坦打開腳邊的行李箱,裏頭裝有6、7本他拍攝的攝影集,他說Melima很喜歡看家族和自己的照片,這25年來,溫特斯坦陸續將Melima的成長紀錄拍成冊,退休後,他每週固定帶著集結成冊攝影集到動物園,與老朋友聚會。

「今天我在這裡已經6小時了」他苦笑。溫特斯坦時常一待就是一下午,一邊翻相冊,一邊和Melima話家常。Melima有時會敲玻璃催促他翻頁,有時則賴在窗邊指著他的行李箱,示意要看下一本,不讓他離開。

閒談間,溫特斯坦也問起我們的來處,聽到台北,他眼睛一亮說:「我每天都會看台北動物園的大猩猩影片!」興奮向我們介紹起木柵動物園的公猩猩迪亞哥(D’jeeco)與他的家族。

10月1日,一生致力於猩猩保育與研究的英國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逝世,我想起溫特斯坦與Melima這段超過1/4世紀的情誼,上網搜索卻遍尋不著任何德媒或社群媒體紀錄過他們的故事。

正被動等待著漢諾威動物園回覆可否幫忙聯繫溫特斯坦先生的我非常懊悔,為什麼在遇見這段故事的當下,沒有留下溫特斯坦的聯絡方式呢?

人與人的相遇時常是一期一會,反不若溫特斯坦與大猩猩Melima來得長久。作為文字工作者,至少能憑藉記憶與習慣隨手拍下的照片,好好紀錄下每個想收藏的故事,以及那些捨不得遺忘的對話與溫暖瞬間。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不時回想起Melima依依不捨望著溫特斯坦離開、以及拖著行李箱走遠的溫特斯坦停下腳步,回過頭來笑著向我們揮手道別的身影。(編輯:韋樞)1141005

漢諾威動物園猩猩園區「阿非山」面積約0.3公頃,以非洲為設計靈感,模擬自然岩壁、溪流與枯木,讓大猩猩能在接近原棲地的環境中生活。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漢諾威動物園猩猩園區「阿非山」面積約0.3公頃,以非洲為設計靈感,模擬自然岩壁、溪流與枯木,讓大猩猩能在接近原棲地的環境中生活。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溫特斯坦紀錄漢諾威動物園大猩猩超過30年,並將圖片配合紀錄猩猩成長的文字集結成冊,已累積7本。圖為大猩猩寶寶Melima與她的媽媽Sonja。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溫特斯坦紀錄漢諾威動物園大猩猩超過30年,並將圖片配合紀錄猩猩成長的文字集結成冊,已累積7本。圖為大猩猩寶寶Melima與她的媽媽Sonja。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溫特斯坦介紹他拍攝的大猩猩攝影集,細數漢諾威動物園每隻大猩猩的特色、性格與關係,大猩猩Melima也一邊觀看,並不時敲窗示意要翻下一頁。中央社實習記者周依恩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溫特斯坦介紹他拍攝的大猩猩攝影集,細數漢諾威動物園每隻大猩猩的特色、性格與關係,大猩猩Melima也一邊觀看,並不時敲窗示意要翻下一頁。中央社實習記者周依恩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動物園常客溫特斯坦用鏡頭長年紀錄大猩猩生活,與漢諾威動物園的大猩猩結下深刻的友情。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
動物園常客溫特斯坦用鏡頭長年紀錄大猩猩生活,與漢諾威動物園的大猩猩結下深刻的友情。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漢諾威攝 114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