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漫游:美丽的后花园
2025-05-10T15:46:03.682Z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我家的后园,有两株树,一株是樱花树,另一株不是樱花树。每到春天,只有那一株树开花。它孤单地,却又奋力地开花。从我常坐的地方望过去,不仅整个后园,甚至整个天空,都布满了绚丽的樱花。数日之后,花瓣从天空中坠落下来,彷佛残骸一般,无声地埋进了大地。
这些从来不会错过开花机会的樱花树,它们这么努力,却又这么悲伤,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祖先来自异国他乡,是移民的后裔吧。
阳光透过仍在空中飘舞的花瓣,温暖地落到我的身上。这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正坐在舒适的靠椅上,阅读香港作家孔慧怡的小说集《寻找声音》。几天前,我打开从台北寄来的一大箱书,其中多是沉重的历史与政治,我随手拿起了这本看上去有些轻盈的小说,然后再也没能放下。
我从它的第三部分“佳人·倾国·新编”开始读。这是女性主义视角的故事新编,以古典白话改写传奇故事。它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当时我也写了一些这样的故事,还出了一本小书。
此时,我正在读的是《寻找声音》中最后一个故事《后花园赠金》。一段红瓦青砖墙,截断了碧桃垂柳相间的幽巷,开始了传统的爱情传奇:满腹才华的朱公子落难,富家小姐惠兰后花园赠金助其赶考。二人情深爱浓,依依惜别。
故事反转:原来惠兰小姐是投资高手,夜夜拦截赶考的落难书生,倾尽财力,赠金百人。想必终有一人题名金榜,翘首可待花烛洞房。
再反转:原来朱公子也是生意人。他在获得赠金之后,并未上京赶考,而是遍访富家后花园,金子多得书童都挑不动了,然后南下投笔从商。

余华的“古典爱情”
孔慧怡的故事,让我想起中国作家余华早年的小说《古典爱情》,于是去网上下载重温。余华写道,穷儒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行走间不觉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正门前,然后绕到偏门,朝里张望,一座花园玲珑精致。心说这就是往日听闻却不曾眼见的后花园吧。
柳生迟疑片刻,就走将进去。里面山水树花,应有尽有,当然也有对他一见倾心的富家惠小姐。二人执手相看,云雨一场。
然后依依惜别,小姐赠金,沉甸甸一包。小姐说:“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柳生落榜。
三年之后,柳生再度赴京赶考。时值荒年,田间颗粒无收,树皮草根渐尽,以人相食。惠小姐不仅朱门败落,而且沦为餐馆的菜人,被鲜杀下锅。
柳生看到被活活砍掉一条腿的惠小姐躺在地上,痛苦呻吟。他用小姐所赠银子的全部剩余,赎回其身,帮她一刀了结。
相关图集:历史永远不要重演: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场所











丹尼尔和维多利亚的花园
重读完余华的小说,已是傍晚时分。我出门散步,戴上耳机,打开手机上的一个播客。这是《纽约时报》的节目“The Daily”,今天是周日阅读(The Sunday Read)。
一开始,我听到的也是一个后花园的美好爱情故事。丹尼尔和维多利亚(Daniel and Victoria Van Beuningen)来到他们未来的家,位于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一栋安静的别墅。
这栋房子已年久失修,但是他们一眼就爱上了它那杂草丛生的花园。他们想象在那里养鸡,种上西红柿和黄瓜,孩子们在其间跑来跑去,多么温馨的画面。
他们搬进了新家。邻居告诉他们,这栋别墅曾是一家共产党报纸的编辑部。这让他们对它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他们最终找到了房子过去的主人,一对德国海德堡的兄妹。这对兄妹已是耄耋之年,给他们展示了房子过去的照片。他们曾经在那里度过了一些快乐的时光。
在那个浪漫怀旧的下午,他们还得到一个令人不安的警告:花园里可能埋着一些德国士兵的遗骸。
随后的一天,丹尼尔在后院修水管,挖出了一顶纳粹时期的头盔。就在此时,维多利亚听到了意外的敲门声。
128具纳粹士兵的遗骸
来人是一名考古学家。他带来的文件显示,他们的家是一座“战争墓地”。
这位考古学家受雇于德国一家私人组织。这家组织主要由退役军官管理,名叫“人民联盟”(Volksbund)。 它的使命很特别:寻找在历次战争中死亡的德国人的遗骸,并为他们提供体面的安葬,无论他们是谁,做了什么。
2023年3月,寒冷初春的一天,考古学家带来的团队,在丹尼尔和维多利亚的花园里,当着孩子们的面,挖出了128具纳粹士兵的遗骸。
这只是记者Nicholas Casey为《纽约时报杂志》撰写的长篇报道《第三帝国的未埋遗骸》的开头部分。它让我感到灵魂的震撼。
散步回来,我又找出这篇报道来阅读。读完已是次日拂晓时分,我仍然难以入眠。它涉及到人伦、历史和当下的政治争论,让我想到很多很多。以后有机会我还会谈到它。
我很抱歉将这篇报道和小说相提并论。
不过,报道中,98岁的埃德蒙·雷维尔(Edmond Réveil),一位曾在八十年前参与射杀47名德国俘虏兵的法国老兵说:“我的生活像小说。”
这让我想起来,二十多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时候,同事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当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生活比小说更加残酷。
这就是我在那个周日的阅读和收听经历。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