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 Martin
2025-08-19T09:32:22.392Z
特朗普称赞习近平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贸易纷争中被冷落数月之后,中国如今已成为美国总统特朗普重塑美中关系、避免再次出现关税螺旋式上升的努力的焦点。今年4月,特朗普将中国列为“美国最大威胁”,称其几十年来一直“欺骗”着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随后,他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

然而几个月后,调门就发生了变化。特朗普延长了对华关税暂停期限,称赞习近平主席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并提出了今年秋季举行中美峰会的想法。与此同时,印度和巴西等关税国家现在面临着最严厉的惩罚——高达50%的关税,而中国的关税上限则被限制在更可控的30%。

特朗普给予中国更宽松的贸易待遇有几个原因。他希望避免美国零售商在关键假日季前采购中国进口商品之际大幅提高关税。同时特朗普这样做也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就一项可能涵盖技术、能源和稀土矿产等更广泛的贸易协议进行谈判。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6月10日 美中谈判双方宣布原则上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和美国官员在英国伦敦举行贸易谈判,经过两天的会议,6月10日,双方宣布原则上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以落实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共识、还有两国领袖上周的通话内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表示,按照美中达成的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中国获得稀土磁体。他还表示,将允许中国学生在协议达成后继续留在美国大学学习。

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经济学教授安东尼奥·法塔斯(Antonio Fatas)认为,作为唯一一个坚定对抗华盛顿强硬政策立场的国家,北京的策略可能让特朗普政府陷入了被动,疲于寻找新的筹码。

“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中国比美国更愿意打一场全面的贸易战,”法塔斯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这将带来“特朗普政府无法承受的经济后果”。

中国的秘密武器——稀土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北京最有力的牌。从电动汽车到导弹制导系统,稀土是生产所有这些产品不可或缺的原料。由于美国工业严重依赖中国供应,稀土矿产已成为贸易博弈中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后,控制着全球约60%稀土产量和近90%稀土精炼量的中国对七种稀土元素和永磁体实施了出口管制,对包括汽车制造商在内的美国各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华盛顿还在推动对中国获取先进人工智能 (AI) 芯片实施更严格的限制,同时向北京施压,要求其减少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并警告称,如果进口量继续增加,将实施二级制裁,包括征收高额关税。

特朗普的优先事项清单上,还有一项是敦促中国将美国大豆的进口量增加至目前的四倍,这将有利于美国农民,并弥补去年美中两国之间295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占全球需求的60%以上,主要用于牲畜饲料和生产食用油。

中国则寻求让美国持续降低关税,尤其是在科技和制造业领域。北京还希望美国保障中国企业免受制裁,并确保其能够获得美国尖端芯片的供应

特朗普将焦点转向乌克兰和国内问题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实验室(Bruegel)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指出,特朗普面临的诸多贸易、国内和地缘政治挑战——比如周五在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的和平会谈,是他给予中国更多回旋余地的另一个原因。

“特朗普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他别无选择,只能给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时间。”她对德国之声表示。

美中关税休战协议已延长至11月初,谈判人员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最具争议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避免再次出现三位数的关税。双方一致认为,此举将对经济造成损害。

中国目前30%的平均关税税率仍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中国对美出口的铜和钢铁产品将被征收50%的关税。

特朗普对印度翻脸

在中国获得额外时间的时候,印度却迅速从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受青睐合作伙伴变成了贸易对手。目前,印度面临最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普通商品加征25%,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则额外加征25%,预计将于8月27日生效。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法塔斯指出,“印度既没有中国那样的经济规模,也没有对美国工业至关重要的出口产品,也没有能力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

尽管中国在谈判中似乎占据上风,但美国咨询公司亚洲集团(The Asia Group)中国区主任林汉昇(Han Shen Lin)警告中方不要自满。毕竟,特朗普喜欢制造混乱,人们要对他出人意料的举动做好准备。

“我们不能低估美国制造更多(谈判)冲击力的能力,”林汉昇告诉路透社。“我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所拥有的影响力将成为促使其他国家谨慎思考的一个因素。”

避免了升级 加大了压力

尽管特朗普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他仍在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向中国施压。中国出口商一直在将原本销往美国的商品转运到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其目的是掩盖这些商品的原产地,避免美国直接征收关税。

作为回应,特朗普已在8月初对所有涉嫌协助中国“洗产地”的国家开征高达40%的转运关税。

由于中美贸易谈判预计将持续到最后期限,同时担任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的加西亚·埃雷罗预计,将出现部分贸易缓和,这将有利于美国企业,但会让美国的关键盟友边缘化。

“我们很可能看到美国方面对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以及北京方面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有所松动,”加西亚-埃雷罗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很可能看到基础关税略有下调,而美国公司将获得更好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这将损害欧盟、韩国和日本的利益。”

 

DW中文有 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