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市场不听从党的指挥
2025-10-21T13:45:37.701Z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商报》发表评论写道,虽然中国政府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措施,但不断增长的通缩压力却彰显了北京面对经济困境的无力感。这篇题为《北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的评论写道:
“目前局势并无任何缓解迹象。通货紧缩的趋势仍在月复一月地继续恶化,并已经成为损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毒剂。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原因错综复杂,包括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危机以及消费热情的疲软。凡此种种,都将是本周中共四中全会的议题。
"市场的力量比政治口号强大得多"
中国政府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每项措施看起来也都合情合理:为民众提供补贴以刺激消费,扶持年轻家庭以提升他们的购买力。虽然政治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汽车以及其他行业的残酷价格战正在令企业血本无归,但‘改善市场环境’的呼声却仍显得苍白无力。毕竟,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由国家主导的经济体中,市场的力量仍比政治口号强大得多。中国央行此前就已经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期望通过降息刺激投资和消费。与此同时,政府还在大力鼓励出口,希望通过国际市场来弥补内需的严重不足。”
《商报》评论指出,房地产危机的持续延烧以及对就业和经济前景的担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宁愿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也不愿响应当局增加消费的号召。

“除此之外,动荡的国际局势以及日益加剧的中美贸易争端也在重创中国的出口业,而新的关税和不确定性则进一步压缩了改革空间。北京的无力感已经相当明显:所有的提振措施充其量只能产生局部效应,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毫无成效可言。商品供大于求,消费热情低迷以及储蓄意愿高涨,这类结构性的深层困境,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
通货紧缩正在夺走企业的利润,投资的意愿也变得越来越低,而政府却缺乏实施新政的决心,例如大幅提高中等工薪阶层的收入或实施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虽然政府做出了一些反应,但因不够果断和连贯,相关措施收效甚微。单凭几个‘示范项目’或继续号召民众‘隐忍’,显然远远不能扭转局面。”
“认真倾听马克思主义的官样文章”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指出,中国每隔五年出台一次的“五年计划”,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官样文章。然而,如果西方不认真去解读北京的五年计划,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事实上,中共每次都会明确告知西方,他们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如果以前就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五年计划,欧洲本可以及时预见到中国将对欧洲工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汽车、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德国的核心产业,今天也已经成了中国的核心产业,这一点早在‘中国制造2025’里就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宣告。过去十多年当中,中国的电动车转型计划一直都被德国高管们当作笑料。至少依照官方数据,中国经济每年都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这其实也是习近平政治目标的数字体现: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而中国会将稀土作为战略杠杆,这一点邓小平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昭告天下。传统上讲,北京出台的计划往往不夸海口,以便日后能够超额完成。
中美贸易战的现状显示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权势地位正在日渐衰落,而中国的影响力则在与日俱增。就目前局势而言,北京似乎占据了上风,至于中国是否会永远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作为超级大国,中国正在展示它将如何重振疲软的国内经济,以及未来会重点押注那些产业,其中就包括目前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人工智能,以及仿人机器人和电动飞行出租车等新兴技术领域。
尤其是对于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的德国来说,认真解读中国的各类计划,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