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 Ju
2025-11-20T10:07:18.853Z
受争议画面来自中国“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时的场景。

(德国之声中文网)正值中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到微小太空碎片撞击推迟返航之际,一张有关中国航天员的旧图被再次疯传。

社媒平台Threads的一名用户也未料到,自己给图片配的一句“水怎么没飘起来”会引起如此巨大的波澜:逾两百万次浏览,四万多次点赞。该用户跟帖评论道:“我也只是提个问题而已,并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结果评论区就吵起来了”。

不仅是 ThreadsXFacebookInstagram 上也出现了相关的质疑声音。照片上显示的是三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合照,身边桌面一杯静止的水杯被圈红,一些用户指出,这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失重环境中,由此认为“中国造假”。

德国之声事实核查结论:空间站出现静止水杯是合理的,没有造假迹象。

照片出处

经德国之声查证,这是2021年12月9日中国“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时的场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也在YouTube直播了这一课的内容,网传图片呈现的画面约在55分22秒左右处出现。当时,据中国官媒介绍,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也用英文进行了直播,同样的画面出现在了约55分58秒左右。

并非首次引发争议

2022年3月23日,在“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视频里,约1小时27分14秒左右再次出现了第一课中三名航天员在水杯旁的画面。

相关截图随后在华语和英语社群中引发类似争议。香港事实查核实验室和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旗下的“明查”栏目均已在当时认定:以此图说明“天宫课堂”作假,属于误导性内容。

官方回应

2022年6月30日,据多家中国媒体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新媒体矩阵“我们的太空”,以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在知乎官方账号上就网民的质疑做出解答:水杯是为了便于进行实验,固定在桌子上的;杯中的水没有飘洒出,则是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此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官方微博当月发布了一段“天宫课堂”幕后花絮。视频显示,航天员王亚平用粘扣带将杯子固定在操作台上,用带吸管的容器慢慢将水挤入杯中,期间要注意飞出来的个别小水珠。

幕后花絮显示,王亚平用尼龙搭扣将杯子固定在操作台上,用带吸管的容器慢慢将水挤入杯中

德国专家解析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发言人许茨(Andreas Schütz)向德国之声证实:“我们查看过那段水的画面,没有发现任何造假的迹象。”

不来梅大学“应用航天技术与微重力研究中心”(ZARM)失重流体力学专家平格尔(André Pingel)进一步向德国之声解释:在地球上,重力会让一杯水的水面看起来是平的;而在微重力的环境下(例如国际空间站上),表面张力确实会成为主导力量,杯中的水面会发生弯曲,以达到表面积最小化的状态,形成一个半球形的界面。

他补充道,水面的具体形状还受另一个因素影响:接触角。这是水与杯壁之间的“贴合程度”。普通玻璃与水之间的接触角非常小,因此在失重环境下,水本应在杯壁附近呈现轻微的弯曲形态。

而在视频大约 1小时17分30秒的杯子特写中,平格尔发现画面中的液-气界面,也就是水面看起来非常平,这可能说明杯壁有特殊涂层,改变了接触角。

他还注意到,放大画面后可以看到玻璃杯上部似乎出现了一个直径变化:杯壁在靠近上缘先略微变宽,然后又收窄,形成一个类似“环状缝隙”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起到一种“润湿阻挡”的作用,使水面在这一位置被“卡住”,因此呈现更平的形状。

平格尔最后指出,这种结构设计(无论是否结合涂层)都有可能是刻意设置的,以便进行演示或实验操作。

受争议的水杯被用来展示浮力消失实验:乒乓球被放入水中后并不会漂到水面,这正是微重力环境下的正常表现。

美国专家证实

不仅是如今的德国专家,美联社于2023年6月采访的美国专家也证实,受到争议的画面符合微重力环境中水的行为。

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兼太空史学家比姆(Jordan Bimm)表示:水分子喜欢黏附在玻璃表面,也会彼此黏附,这种作用强于它们在空气中散开的趋势。因此,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水会在失重环境中保持“成团”,也就是留在杯子里。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中国航天项目的博士研究人员西尔克(Molly Silk)则向美联社强调:相关视频造假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中国航天机构几乎没有伪造此类视频的理由。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