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每周4.5日工作制的“同床异梦”,韩政府与专家齐忧“两极分化”
韩国政界在大选前夕竞相探讨推出缩短工作日的承诺。前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提出分阶段缩短工时的“每周4.5日工作制”后,国民力量党立即抛出“不缩减工时的4.5日制”来应对。
两者提出的虽同称“4.5日制”,实质却属“同床异梦”。国民力量党的方案保持总工时不变,采用集中工作提前下班模式即周一至周四每天在8小时基本工作外增加1小时,周五仅工作4小时即可下班,重点在于弹性化而非缩短工时。而民主党的方案核心则是缩短工时,主张将现行40小时减少至36小时(4.5天制),最终实现32小时工作制(4天制)。

对于两党主张,韩国政府与专家均表示忧虑。最大症结在于此举可能加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情况。韩国雇佣劳动部高层相关人士透露,“4至4.5日工作制在上届大选时就曾讨论过,内部评估显示若在不减薪前提下缩短工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难以负担,将引发强烈副作用”。
建国大学经营学教授尹东烈(音)指出,“大企业和公共机构或能受益,但对中小商户而言,此政策无异于画饼充饥”,“强行缩短工时会导致中小企业支出更多加班费来维持原工时,徒增企业负担”。目前韩国实施4.5日工作制的仅有三星等大企业、IT公司及部分地方政府机构。
国民力量党的方案虽未缩减工时,但以法律规定劳动时间仍存在副作用,令人心存隐忧。该党内部意见亦存在分化,总统候选人金文洙15日会见韩国经营者总协会会长孙京植时就曾明确表示反对称, “不能一刀切地规定(每周4.5日工作制)”,“应赋予企业自主权”。

孙京植在当日会后对本报表示,“企业对这一公约(每周4.5日工作制)深表忧虑,提出了很多意见”。韩国经营者总协会会长团均表示,企业认为“不分行业和工种,在所有企业一刀切推行每周4日或4.5日工作制,不符合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除少数大企业外难以普遍推行每周4.5日工作制。
忠南大学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教授金基善(音)指出,“任何形式的4.5日制立法都欠妥”,“工时应由劳资协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中小企业连现行40小时工时制度都难以保障,劳动力短缺情况下,强推缩短工时的制度将会适得其反”。成均馆大学经济学教授赵俊模更直言,“为何由国家规定周五休息还是工作”,“选举季当前,两党不应执着于4.5日工作制,而应该思考如何赋予劳动者自主决定权”。
研究显示,解决韩国长工时问题不能仅靠缩短工时。韩国劳动研究院研究员成在民(音)在近期发表的报告中指出,“韩国长工时的主因是兼职劳动者不足”,“弹性工作制未能普及导致加班频繁也是一大原因”,“休息文化的缺失也是导致长工时的重要因素”。他特别强调,“由于员工不能自由使用年假,导致很多人法定年假都难用完,缩减工时更是无从谈起”。
实际上,全球范围内法定工时低于每周40小时的国家也寥寥无几,包括澳大利亚38小时、比利时38小时、法国35小时等。德国则实行法定日工时8小时、最长可加班2小时的制度,换算成周工时则为五日工作制下每周最长工时50小时、六日工作制下每周最长60工时制度,同时设置六个月内每周平均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的机制,与韩国的法定劳动时间相近。但即便如此,德国人的年均工作时间仍只有1349小时,较韩国(1872小时)少近500小时。赵俊模教授解释,“德国通过工时储蓄账户制度,是奉行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休息的典型国家,因此劳动时间相对较短”,“在德国,甚至有人在集中高强度工作后连续休假数月的案例”。
回顾韩国每周5天工作制的推行历程,4.5日工作制的推行之路必然坎坷。2000年韩国朝野政党就曾承诺实施5天工作制,但这一制度直至2011年才全面落地,耗时逾十年。期间政府还从就业保险中拿出大量资金(1000亿韩元)支持中小企业等,进行了大力资金支持。
不过鉴于全球范围内关于4天工作制的实验方兴未艾,也有专家建议政府可以启动社会讨论。京畿道正在招募企业参与4.5日工作制的试点,拟在辖区内选出50多家企业给予每人26万韩元补助(每周缩减5小时工时的企业适用)。韩国劳动市民研究所所长金钟振(音)提议,"缩短工时已成全球趋势,经济社会劳动委员会和政府层面有必要借此机会开展多模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