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將強化緊急控制事故中心能力 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80隊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近年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如特大暴雨和超強颱風等,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署方會繼續實施「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四大策略,做好防洪工作。
莫永昌在記者會說,今年渠務署會進一步強化緊急控制事故中心應變能力,在極端天氣情況下,緊急應變隊伍數目會由去年160隊增加至180隊,在全港各區進行檢查和清理淤塞渠道工作,在以往曾發生嚴重水浸的地方,緊急應變隊伍會在現場駐守,亦會善用遍佈全港渠務設施作為應急運作基地,總數逾30個,以支援緊急應變隊伍行動。
他說天文台預測今年全港總降雨量介乎2100至2700毫米,屬接近正常水平,有信心在署方提升應變能力下,可以應付水浸問題。
他回顧去年天氣時說,根據天文台資料,去年共發出7次熱帶氣旋警警告、37次黃雨、4次紅色暴雨警告。去年渠務署緊急控制事故中心共啟動了7次,經確認水浸的總數有48宗,所有水浸個案都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處理及清除,而受水浸影響的道路亦回復正常運作。
莫永昌說要做到超前準備,會繼續實施及時清渠安排,每當收到天文台暴雨預警,署方會調配和指派及時清渠隊伍,針對全港容易淤塞而引致水浸地點進行檢查和清理工作。在今年雨季前,已完成檢查過往曾發生水浸的地點,恆常巡查地點數目由去年約220個增至今年的240個。
為應對風暴潮和天文大潮而導致沿岸水位上升,可能出現海水倒灌現象,當天文台發出有關預警時,署方會派出緊急應變隊伍去到多個沿岸低窪或當風地區駐守,例如大澳和沙頭角等。
莫永昌又說署方引入多款新機械人,大致分為3個系列,分別為檢測機械人、清淤機械人及排水機械人,可應付不同操作需要,減低工人需要在惡劣環境工作面對的風險。
另外,署方表示,本港至今有5個蓄洪池落成啟用,合共提供近25萬立方米。另外有9個蓄洪池及1個蓄洪湖正在興建,總容量達34萬立方米,該批蓄洪設施將陸續在今年至2030年分階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