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發表網誌,回顧上任三周年的工作及作出展望,指出公眾對局方的工作,一般聚焦在廢物政策,推動電動車或環境衞生方面,而過去三年他在推動漁農業發展、生態保育、改善香港近岸污水、推動新能源例如氫能、推進食品貿易,以及推動綠色殯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在漁業方面,謝展寰說,漁護署已指定4個新魚類養殖區,並會分階段啓用,預期2027年本地海魚養殖產量會是2022年的兩倍。農業方面,政府已在上水預留一幅土地供業界,興建第一所多層式現代化環保禽畜養殖場,漁護署亦已推出「農+樂」農場計劃,並拆牆鬆綁推出優化措施,現已有超過100個農場加入計劃,而「漁+樂」魚場計劃會於今年第三季推出。漁護署更建立統一新品牌及相關認證和溯源制度,以提升本地漁農產品的價值、銷售和競爭力。

謝展寰又說,政府去年11月成立了三個與生態保育相關的公園,香港的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共佔地約44840公頃,即約40%的香港土地面積,而海岸公園和海岸保護區則共佔約8500公頃的海洋面積。

推進食品貿易方面,謝展寰說,會繼續與業界和內地當局商討進一步簡化香港與內地的食品進出口,冀借助香港食品安全和質素品牌,助力內地食品經香港出口海外,打造香港成為食品貿易樞紐。他又提到,今屆政府通過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多年來長期不斷上升的趨勢,推動電動車方面亦有明顯成效。

謝展寰說,未來兩年除了繼續推進減廢回收和車輛電動化,在經濟轉型和邁向碳中和轉型的挑戰中,環境及生態局會主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和綠色轉型,與大灣區共同推動新能源發展、無廢灣區,以及綠色產業的建立。

他表示,當局會努力促進香港與內地的食品貿易發展,打造香港成為食品貿易樞紐,以及借鑑內地經驗,大力推動本港漁農業長遠可持續發展,打造綠色新經濟增長點。局方將在今年完成《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更新,支持全球及國家有關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最新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