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公布,第二季末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為1.97%,與3月底的1.98%相約。總裁余偉文相信,有關比率仍然有上升壓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來自商業房地產信貸,但認為信貸風險可控。

他在《匯思》撰文指,香港銀行對本地地產發展及投資貸款的風險敞口,大部分是面向財務狀況相對良好的大型本地企業。至於本地中小型發展商及投資者的風險敞口,包括一些財政狀況較弱或資產負債比率較高的發展商及投資者,銀行早年已經採取信貸風險緩衝措施,有關貸款大部分均有抵押品。此外,銀行沒有對任何單一借貸人過度集中。

他提到,近日有媒體關注商業房地產貸款的風險,並着眼於銀行在會計上計算的「預期信用損失」。他指出,相關計算方法只是利用模型設計作會計用途的表述,並不代表是壞帳。而銀行業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2021年底的0.89%慢慢重返約2%的長期平均水平,但仍遠低於亞洲金融風暴後1999年的7.43%。

余偉文重申,香港銀行資本十分充裕,總資本比率截至今年3月底為24.2%,遠高於8%的國際最低要求;香港銀行撥備充足,截至3月底,扣除抵押品價值後銀行信貸撥備覆蓋率約145%;香港銀行體系過去連續3年都錄得盈利增長,零售銀行去年整體除稅前經營溢利按年增加8.4%,今年首季按年增加15.8%,財務實力堅實穩健。

他又指,設立「壞帳銀行」是當銀行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問題時的非常之舉,完全不切合目前香港銀行的穩健經營、財務實力雄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