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缝纫机就对了,”他说,非洲也能办服装厂,“中国人不怕吃苦,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总比在国内天天等着做不了事好。”

2025年4月8日,美国加州长滩国际门户大桥(Long Beach International Gateway Bridge),运载集装箱的卡车。摄:Damian Dovarganes/AP/达志影像

【编者按】过去30多天里,中国出口商经历了自2018年以来最晦暗不明的时刻。中美关税对峙月余,中国对美出口大幅下滑。中国海关总署5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对美国出口额为330.24亿美元,同比下降21%;自美国进口125.6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

5月12日下午3点,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大幅暂缓对彼此商品加征的关税,美国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国也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同时,美国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国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这场激烈对抗的关税战终于按下了暂停键。


外贸寒冬

在山东经营一家机械配件的外贸商刘小菲,4月20日收到了阿里国际站上美国客户的抱怨,“这是一笔天文数字,我不是很高兴。”(原文:lt's going to be an astronomic amount and I'm not that happy)

4月中美关税战激烈升级后,中国外贸从业者正在经历自2018年以来最晦暗不明的时刻。在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后短短一周内,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累计已高达145%,作为反制,中国将对美关税累计提高至125%(截至发稿,中美完成第一轮贸易谈判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大幅暂缓和下调此前互相加征的高额关税)。

遭到客户抱怨的这笔订单发货时间是4月16日,在最新的高额关税生效之后。货物重120KG,货值2200美元,刘小菲通过DHL发货,运费1300美元。“我猜他可能急用(一个挖机配件),在美国找不到,跟他沟通了(关税),他还是坚持下单。到货后关税账单吓到他了,想让我做低货值绕过关税,但货到了国外我做不了。”

她一度担心客户会弃货,但4月23日收货后,尽管十分不情愿,客户还是全额支付了超过货值的关税款项。

短时间内剧烈的关税调整不仅带来了恐慌,也导致了混乱。广东外贸商张清在关税战升级前的4月5日通过DHL空运快递了一批电子产品到美国。当时,小额免税政策尚未取消,800美元以下小件包裹仍可享受免税优惠。但这批货物中却有一件被征收了2000美元的税金,相当于货值的154%。

张清不清楚计税规则,“我让客户联系当地DHL,对方回复说没问题。让他去海关,美国海关不理他。”货代(指货运代理商)提醒张清,如果对方退货,这笔关税就要由她来承担。张清只好每天发信息催客户付款,“客户被问烦了,自己交了关税。搞成这样,这个客户算是废了。”这笔订单后,她决定暂时不再发货到美国。

2025年5月8日,美国爱达荷州维克多,Liquid Hardware的老板正在检查库存,其业务为销售带有稀土的磁性盖保温瓶,产品依赖中国制造商的进口。由于目前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145%关税,一个售价原约30美元的保温瓶将提升至60至80美元,若关税持续居高不下,库存支撑到秋季后可能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摄:Natalie Behring/Getty Images

专注美国市场的外贸商在这次关税战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广州外贸商张莉从事厨卫清洁用品的出口,她告诉记者,以前这类产品的关税是10.9%,如今直接加到了145%,大部分客户都不再下单,只有一名客户仍坚持出货。张莉解释,这名客户之所以坚持下单,是因为对方跟美国的大商超签订了年度合约,必须履约供货,否则可能被商超踢出供应商名单。

客户和大商超的合约规定,涨价必须提前90天告知。也就是说,三个月里,这名客户不得不自己承担上调的关税。“我们这边降价了15%,亏本帮他承担一部分(关税)。我们也跟他说清楚只能撑三个月,三个月之内如果有变化,那就皆大欢喜。”张莉说。

这名客户是张莉公司最大的客户,年订单额600万元。除了必须履行跟大商超的合约,客户坚持出货也因为购买的是原材料,张莉说,“他在美国有一个加工厂,直接采买海绵回去,再分解包装成百洁布等。原材料成本可能占20%,终端售价涨20%到30%就可以覆盖。”

张莉供应的清洁用品主要是日常餐厨常用的清洁海绵、毛巾等,供货价仅1到2美元,利润率只有5%。其他客户一般直接购买成品,“原来1到2美元就能拿货,现在要多给1.45美元的关税,也就是说进货价变成了3美元,谁也吃不消。”

张莉做了20年外贸,经历了风雨。她回忆,2018年之前这类产品的关税是3.4%。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美国对这类产品加征了7.5%的关税。彼时稍有一些影响,但并不明显。

疫情期间,张莉的外贸生意也算正常,只是运费比以往贵了一点。2023年,中国解除疫情封控后的第一年,是20年里生意最差的一年,订单比2022年减少了一半。到了2024年才有了些起色,恢复到了2022年的水平。没想到,2025年又变糟了。

中国外贸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深圳一家中型货代公司的员工赵博,4月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着美国海运的关税情况。据赵博了解,从行业来看,目前传统工厂出货量下降了70%,仅30%货物在途,即使加上跨境电商订单,输美货物也仅剩50%。

据《华尔街日报》4月28日报道,旧金山货运公司Flexport海运主管内森·斯特兰(Nathan Strang)称,在特朗普对中国连续加征关税、4月9日税率达到145%之后,过去一周来自中国的订单量下降了60%。

2025年4月10日,中国北京,一名供应商在国产商品批发市场的钟表店等待顾客。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脱钩”加速?

今年的变故来得猝不及防。浙江宁波的外贸商郑远志,拥有一家规模超过1500人的集团企业,旗下有多家子公司和工厂,是北美商用餐厨行业的头部供应商,与美国当地约60家品牌维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新一轮关税战打响后,超过七成的美国客户立即停止了订单往来,部分已经下单的客户也叫停了生产线。郑志远公司一年数亿元的业务,一夜之间停摆了。

郑远志工厂生产的产品属于钢铝制品。集团下属一家金属制品子公司的跨境电商负责人王雅介绍,钢铝制品豁免于“对等关税”,但综合20%的美国对华芬太尼关税,如今关税也高达55%。

或许是预料到特朗普上任后的影响,2024年底美国经销商客户提前增加了订单,“客人囤货囤了几个月。”2025年1月,特朗普上任后,来自美国客户的订单开始减少。粗略估计,2025年第一个季度,子公司订单减少了三成左右,仅4月份订单就锐减了七成。

“进入4月以后,基本上就很少有新的订单了,客人都在观望。”王雅说,为了争取更多客户继续下单,公司将产品出厂价格下调了4到8个百分点。

传统外贸从下单到发货至少要一个半月时间,通常平均需要三个月。一般而言,客户会先支付20%到30%的定金,收货后才支付尾款。产线上的订单被叫停后,如果不能恢复生产,工厂还将承担部分生产成本的亏损。

“从老板到业务员,公司里的人都很焦虑。”王雅说,情况比想像中严重,往年4月份车间非常忙碌,不停加班、赶工,而现在工人们的生产时间都不饱和了。

王雅透露,子公司一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其中传统外贸订单占比90%以上,工厂有9个车间近400名工人,办公室员工约100人。如果订单无法恢复,5月份公司必须降本增效,工厂也不得不“放假”了。

2025年5月10日,中国广州大塘街道的纺织工厂里,一名工人躺在一堆布料上休息。摄:Go Nakamura/Reuters/达志影像

这家公司是浙江省宁波市的纳税大户之一,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数次约谈公司。王雅坦言,政府希望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但实际上能给到的帮助很少。“宁波是港口城市,大部分企业都做外贸,都会面向美国市场,即使业务较少的,美国市场占比也有1/3。”王雅说,做外贸绕不开美国市场,但如今现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开拓新的市场了。

关税影响很快反映在了数据中,中国出口外贸在4月明显受创。4月3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4.3个百分点至44.7,为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外需走弱对总需求的拖累极大,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低于3月的50.5,为2023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该指数是衡量中国工厂活动的指标,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收缩。

如果严格执行现行关税,中美之间相当于停止了贸易往来。然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犬牙交错,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脱钩”。

《华尔街日报》4月28日报道称,两名半导体行业的贸易商表示,中国海关自4月24日起取消了对八类美国制造芯片新加征的关税,其中包括中央处理器。路透社4月29日报道,两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已免除本月初对美国进口乙烷征收的125%关税。

美国也对关税进行了“技术性微调”。4月11日,美国海关公告豁免智能手机、计算机、半导体设备、集成电路器件等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财新》报道,4月21日,特朗普会见了美国三大零售巨头,沃尔玛、塔吉特和家得宝。此后,多名沃尔玛的中国供应商表示,停供近一个月后沃尔玛让其恢复供货,关税成本部分由沃尔玛承担。

江苏一家生产商超设备的厂商陈遥透露,停工近半个月后,一名美国经销商客户4月28日通知他们继续生产,关税由客户自行解决。“订单有一个货柜,大概两三万美金,已经收了30%的定金。”她说,公司和这位美国客户合作已经有三年多,客户的供货对象是美国当地商超,货品主要是货架、手推车、收银台和冷冻柜等商超硬件设备。

不过,坚持出货的美国客户始终只是一小部分,陈瑶说,绝大多数美国客户在关税加到145%之后都暂停了原有的订单。

2023年11月27日,美国新泽西州,亚马逊配送中心包裹沿着传送带运行。摄:Jeenah Moo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

跨境电商再洗牌

跨境电商业务成了王雅公司的救命稻草。两年前,王雅开始在亚马逊上运营跨境电商,年销售额很快做到了500万元左右。跨境电商虽然只占公司全部业务的5%,但在这次关税风暴中,亚马逊店铺的业务在4月份不仅消耗了工厂里一个车间的产能,还获得了10%的销售额增长。

在中国出口贸易中,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B2B传统外贸,还包括B2C跨境电商。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

过去几年,SHEIN、拼多多旗下Temu两大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以极具性价比优势的服装、电子产品等小商品快速抢占美国市场。美国国会议员一度提出取消“小额豁免”政策——SHEIN和Temu正是借助这项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制度,将产品价格压至极低,许多产品的客单价甚至低于10美元。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自然不会遗漏“小额豁免”。在宣布“对等关税”之后,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令,决定自5月2日起终止从中国和香港输美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

小额免税政策正式取消后,邮政小包按包裹申报价值的120%征收关税,或按每件100美元的固定税额征税,且于6月1日起将固定税额提高至200美元。而通过UPS、FedEx和其他独立承运商寄送的快递,将被征收145%的关税。

4月中旬,SHEIN和Temu几乎同时在美国官网发布声明,称因“全球贸易规则与关税变化”,公司运营费用上涨,4月25日起进行价格调整。中国跨境电商数据分析科技公司极鲸云信息显示,两家平台上的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了40%到100%不等。

广东一位Temu全托管供应商介绍,平台已将美区全托管全部下架,国内直发美国的业务由半托管卖家承接。所谓全托管,指由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下卖家只需供货,其余环节均由平台负责。对平台来说,风险较大。半托管则介于全托管与商家自运营之间,商家负责品控、定价、配送等核心环节,平台负责卖货、物流仓配、专属营销活动等运营支持。这种模式对商家而言风险相对较高。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包装的货物。摄:Nikos Pekiaridi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在超额关税之下,Temu不得不放弃美区全托管业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5月2日,Temu证实已不再从中国向美国消费者直接发货。SHEIN和Temu同时还放弃了原先赖以发展的小包直邮模式,调整为美国当地发货,以规避关税的影响。

与传统外贸商和小包直邮卖家相比,亚马逊上的跨境电商受益于FBA(Fulfillment by Amazon)的提前备货特性,所受冲击尚不明显。

FBA是亚马逊推出的物流服务,第三方卖家将商品存储至亚马逊全球仓库,由亚马逊完成‌仓储管理、订单分拣、包装配送、退换货处理及客户服务‌等环节。经过多年发展,亚马逊FBA已将本土发货模式做到极致,许多成熟的中国跨境电商都会同时运营FBA业务。

“我们美国亚马逊仓库现在还有1.5万件备货,海外仓有近3000件货,海上还漂着6000件。”为了对冲关税影响,王雅将亚马逊上的产品客单价提高了5到10美元。这些产品多为洗手盆、工作台、水槽,单价基本都超过150美元,对比而言涨幅并不明显。

“双清包税”是跨境电商规避高关税的另一条灰色通道。赵博所在的货代公司从事美线海运已经16年,目前95%的客户都是亚马逊跨境电商卖家,剩下5%是传统外贸厂商。跨境电商卖家通常会与这类货代公司合作,采用“双清包税”模式规避税款。

所谓“双清包税”是指,“出口国清关+进口国清关”全包,货代公司帮助卖家将货物运往海外目的地,并承担其中产生的物流、关税、保险等费用。

传统外贸一般为“自税清关”模式,美国当地进口商进行正规报关并实缴税费。“双清包税”则游走于海关监管的灰色地带,货代通过压低申报货值以减少关税成本。这就导致即使美国加征关税,通过“双清包税”的跨境电商卖家,并不需要支出相应的关税费用。

赵博解释,“传统贸易规模大,一个月可能出200个货柜,但利润不高。一旦海关查到问题被罚款,损失巨大。”传统外贸正常缴纳税金,如今意味着成本翻倍。但跨境电商通过货代走“双清包税”,“百分百都可以申报低货值(规避税金),所以整体成本没有增加很多。”

具体而言,货代公司将不同客户的货物组合装柜,使每个货柜的货值达到3万美元左右,到达美国海关之后,每个货柜按1万美元(原货值的30%)申报货值,缴纳1.5万美元的关税。“公司评估认为1.5万美元的关税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后如果海关查验稳定下来,再把税金往下降。”按照这一标准,对跨境电商卖家来说,费用大约上涨6.5到7元/KG。

实际上,低报货值若被海关据实查验,可能构成申报欺诈,轻者补税,重者罚款、取消进口资质,严重者涉嫌走私、可能面临刑事追诉。风险可大可小,难以评估。此外,尽管货代公司“下有对策”,但1.5万美元与3000美元的税金差距仍然巨大,由于货代公司多在货物到港后再收取客户费用,资金周转压力骤增。没有垫资能力的货代,也很难继续存活下去。

2024年11月18日,柬埔寨磅清扬省,一家由中国资金支持的服装工厂,工人们在纺织衣物。摄:VCG via Getty Images

“为了逃命”

观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外贸行业。进口商暂停订单或趁机压价,出口商也伺机寻找新的“阳澄湖”。(注:指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转口至美国以规避贸易壁垒)

转口贸易、海外建厂,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已经是中国厂商规避美国关税的公开秘密。王雅公司主营的商用餐厨行业就是在那一次关税战时扎根了东南亚。“像我们这样的工厂,有很多转去了东南亚,他们从国内进口原料,在那边加工,二次包装就可以卖去美国了。”

“对等关税”公布后,中国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东南亚国家也被加征了更高关税。其中,柬埔寨被加征49%的关税,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的最高税率;其后是老挝、越南和缅甸,分别为48%、46%和44%。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很快获得了90天的关税缓冲期,对利润微薄的中低端贸易来说,仍然有不小的相对优势。

4月23日,全球第五大集装箱运输公司赫伯罗特(Hapag-Lloyd AG)表示,受到中美贸易冲突影响,该公司约有三成原定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货运订单遭客户取消。随着中国出口量下滑,来自泰国、柬埔寨与越南的货运需求大幅上升。

梁永昊在柬埔寨有一间纸箱厂,是2023年经朋友李儒介绍从宁波迁移过来的。李儒早在2017年就前往柬埔寨开办了一间服装厂,经过几年发展,服装厂已经颇具规模,雇佣了3000多名工人,主要客户是沃尔玛。

服装厂躲过了中美第一轮关税战,但没能逃过今年“对等关税”的冲击。对等关税公布后的一周,李儒就差一点损失一笔来自沃尔玛的几十万件的大订单。不过,随着关税暂缓,工厂又迅速恢复了生产。

可能出于避税囤货,梁永昊说,今年以来柬埔寨的服装厂订单爆涨。第一季度,李儒服装厂就接到了600万件衣服的订单,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如果关税最终全部落实的话,工厂订单肯定会减少,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尽管关税暂缓了90天,但梁永昊和一些同行对于前景依然充满担忧,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市场。

梁永昊迁厂柬埔寨原本是为了逃离国内市场的内卷。新的纸箱厂一万平米,有四五十名工人,月薪约300美元。梁永昊说,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南亚开厂的总体成本,跟中国的差距已经不明显,但柬埔寨的营商环境相对健康,不像中国企业之间陷入无止境的恶性竞争,“这里的客人也会压价,但供应商不会相互比谁能出更低价,不会过度竞争。”

比起关税,梁永昊始终认为,国内的竞争环境是中低端制造业外迁的更主要原因。他说,今年仍然有很多中国老板到柬埔寨租厂房、买地办厂,如广东中山、佛山的灯具厂老板。来东南亚并不一定能降低多少成本,但为了未来的长期发展,中国厂商必须转移。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北京的零售商业区,购物者经过一家美国内衣品牌的门店。摄:Ng Han Guan/AP/达志影像

“国内市场越来越难做,必须开辟新市场。而且美国客户就是不要在中国生产的订单,要在东南亚生产的,没办法,工厂只能搬走。”梁永昊感叹,前几年到东南亚建厂是为了未来考虑,但去年到今年搬出来的,“是为了逃命。”

李儒的服装厂也在寻找新的去向。即使49%的关税最后不再实施,柬埔寨的发展优势也会日渐丧失。“工厂要继续搬家,最近我们在考察非洲市场,计划明年或者后年搬过去。”梁永昊说,搬迁工厂要提前布局,不能等关税政策到了才一窝蜂涌过去,那样很危险。

“踩缝纫机就对了,”他说,非洲也能办服装厂,“中国人不怕吃苦,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去吧。没办法,总比在国内天天等着,做不了事好。”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