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護見證中東戰火 兒童失笑容行乞求存 市民由淡定陷絕望
【獨媒報導】以色列與哈馬斯和黎巴嫩的戰事未有緩和跡象,以方不時指控敵人匿藏地道並用醫院「做人盾」,針對醫療設施發動多次襲擊。3名曾在加沙及黎巴嫩參與人道救援的無國界醫生成員昨日分享當地見聞,當地人縱然渴望停火,「但更多嘅係絕望」,戰事拖延一年,身兼護士和助產士的蘇衍霈指半年前仍有小孩玩耍展現笑容,但現時街頭滿是小孩在垃圾堆尋食物和行乞的畫面。黎巴嫩代總幹事童靜漪亦憶述,發生傳呼機爆炸事件當晚,整日不斷有救護車穿梭街道;平日晚上炎熱亦不敢關窗開冷氣,因為一旦傳來槍聲或炸彈聲,就要逃往防空洞,長期處於警覺狀態。
今年7月在黎巴嫩出任代總幹事的童靜漪分享3個月駐貝魯特都經驗,當地居民對戰火連連態度非常淡定,明白要在戰爭中保持鎮定及安全,無論局勢如何都盡量如常生活,例如周末會去行山,她欣賞當地人能在逆境中保持高度韌力。
當地同事有家人離世 起初從容後來漸憔悴
在9月發生的傳呼機爆炸事件,雖然童靜漪沒有目睹爆炸發生或傷者送院的血腥畫面,但因為住所接近本地醫院,不斷聽到救護車的聲音聲,「好緊張同好近」。童靜漪有同事的家人在事件中離世,見證對方由當初狀似從容應對,到後來愈來愈憔悴。
她又表示黎巴嫩夏天長期維持在30度以上,但晚上從來不敢關窗開冷氣,「會想聽住出面有啲咩聲音,可能係好近的一個炸彈或好大嘅槍聲」,需要做好準備,隨時拿起避難應急用的袋逃往防空洞,在貝魯特期間,長期要處於警覺的狀態。
物資乏匱救援人員束手無策
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護士及助產士蘇衍霈今年在5月至9月期間,兩度在加沙工作,一次是協助重建被破壞的納賽爾醫院,另一次是負責婦產科、嬰兒健康及性暴力支援等工作。
當蘇衍霈第二次抵達加沙,發現當地物資短缺轉趨嚴重,因為以軍持續封鎖物資,救緩人員的物資儲備耗盡,包括止痛藥等基本藥物,嚴重影響救援工作。現時加沙地帶踏入冬天,但毛氈等物資仍未能運往,在毫無物資下救援人員也束手無策。
醫療團隊亦一度面對沒有糖、沒有蛋的情況,蘇衍霈當時須靠有限的罐頭食品度日,當時「想搵蘑菇罐頭都冇,得返豆罐頭」,6星期之間瘦了3公斤。加上因為食水和排污系統被炸毀,無法確保水源乾淨,蘇衍霈在加沙期間染上皮膚病,亦試過全員屙嘔。
小孩從垃圾堆尋生存物資
蘇衍霈亦感受到當地人心理健康轉差,「上一次佢哋好希望可以停火,當然今次更加希望可以停火,但更多嘅係絕望」,形容加沙居民沒料到戰事會持續一年,感到身心俱疲「由希望變做絕望」。蘇衍霈從日常出入的防彈車望出外面,半年前小孩仍有笑容、繼續玩耍的畫面已不復存在,現時充斥的則是小孩從垃圾堆中尋找食物及生存物資、行乞,甚至搬運沉重的食水的境況,感覺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以軍過去一年將加沙的學校、醫院列為轟炸目標,醫療設施共錄得492次的攻擊事件,130架救護車被破壞,醫療救援工作亦要面對高風險,蘇衍霈憶述每隔數天,都會收到撤離令,不時要入安全屋及防彈牆躲避,出入亦須乘搭防彈車輛。有診所及辦公室因位於撤離令範圍,工作人員至今未能返回。
醫院多次受襲 2名同事不幸遇害
據聯合國資料,加沙現時的36間醫院中有19間停止服務,剩下的17間只能部份運作。雖然蘇衍霈所處的納賽爾醫院並非以軍的重點轟炸地帶,但醫院的門口及附近街道設施亦經常被炮轟及襲擊。她憶述,許多襲擊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曾試過在放工時遇到襲擊,醫院門口設施被炸毀;亦聽聞有同事家中半夜被炸,有病人遭轟襲炸死一家十三口,甚至全家離世。
蘇衍霈最深刻的莫過於有兩位同事不幸在當地遇害,當時感覺「好沉重」, 表示「有好多同事都識」,亦曾一起工作,整個機構甚至有「一日半日係工作唔到」。她最終振作的原因是希望靠自己的專業服務加沙的居民,為更多婦女小孩提供協助。
無國界醫生團隊過去一年在加沙提供逾47萬次門診診症、處理逾9千宗手術,並提供約2萬次個人心理健康支援。截止十月底,在黎巴嫩聘請432名當地人員,並派出49名國際救援人員,為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心理急救,一般醫療診症及心理健康支援。童靜漪希望國際社會施壓令多方盡快達成停火,亦希望香港市民多留意中東局勢並分享相關資訊,令更多人關注事態發展。
無國界醫生於1994年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和協會,為回顧過去30工作成果,在中環街市舉辦《救援在前·30年》展覽,展期由上周五起到明日(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