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在立法會提出書面質詢,問及當局如何推廣盂蘭文化。他倡仿效國家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制度,透過師徒制傳授技藝;將盂蘭文化納入學校課程或課外活動;加大對盂蘭勝會等項目的支持;以及推出盂蘭文化主題的旅遊路線等。顏汶羽在電台節目稱,盂蘭勝會籌辦人愈來愈大,又欠缺資源及傳承人,憂「好快會消失」。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回覆指,去年康文署及房屋署場地分別舉行39及7場盂蘭勝會及神功戲,而申請人申辦時的預計參與人數為49,200人及3,280人,署方沒有統計最終參與人數。她又提到學校課程已涵蓋中華文化有關的學習元素,潮人盂蘭勝會亦列於初中歷史科課程內,而現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亦會資助舉辦盂蘭勝會相關活動。至於傳承人機制,羅淑佩指政府會於今年制定認定機制和準則。

無標題
資料圖片

拓展旅遊方面,回覆指旅發局自2018年推出「本地特色旅遊活動先導計劃」,當中包括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辦的「盂蘭文化節」,運用現代科技介紹傳統文化,包括搶孤比賽、3D主題拍攝區、虛擬實境(VR)體驗等。

至於會否容許更多小食檔在盂蘭勝會進行期間擺賣,當局稱如在場地以臨時攤位形式烹煮/翻熱預製食物,只須向食物環境衞生署申領臨時食物製造廠牌照,署方會予最大彈性,一般會在12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

顏汶羽
顏汶羽(資料圖片)

顏汶羽今早在港台《千禧年代》節目表示,自己亦是潮洲人,其選區九龍東亦有大量潮汕人聚居,故提出相關質詢。他提到盂蘭勝會神功戲,涉及費用逾百萬,過往依靠居民及商戶捐款,惟愈來愈難應付,原因包括文化式微、經濟環境。他提到籌辦人年紀亦愈來愈大,故選擇縮減規模甚至停辦,包括九龍東約三至四成盂蘭勝會已停辦。他期望當局加強推廣,包括從小傳承,否則相關活動及文化「好快會消失」。

他指不同部門對盂蘭勝會亦有不同新要求,例如要求如派米不能每人多於一斤,以免聚集過多人流;焚化需租用新型潔淨系統的化寶爐;棚架亦多改用鐵架。籌辦人年事亦高,難應對文書工作,盼當局設立一站式平台協助。

對於局方未有統計參加人數,顏汶羽指「拜神好多人出出入入,冇可能有個人企係度㩒個錶」。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是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列入首份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