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贊育醫院主樓列法定古蹟 古諮會指具非凡社會價值

【獨媒報導】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將擁有103年歷史、位於西營盤的舊贊育醫院主樓納入法定古蹟。本身是一級歷史建築、在1922年建成的舊贊育醫院主樓,以紅磚、麻石廣為人熟悉。古諮會形容,舊贊育醫院主樓具有非凡的社會價值,雖然多年來經歷不少變遷,但在服務本地社區繼續擔當重要角色,從醫院到社區中心均一直為公共醫療保健和市民福利作貢獻。
委員支持列作古蹟 指區內歷史建築群可行足一日
舊贊育醫院在2009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古諮會今午舉行會議,宣布將兩座歷史建築納入法定古蹟,包括舊贊育醫院。在會議上,委員蘇祐安稱,非常贊成將舊贊育醫院將列為法定古蹟,因為中西區已開始形成歷史建築,認為將來設計歷史建築群導賞旅遊的時候,「可以行足一日」,並配合當地特色旅遊。
蘇祐安亦關注在舊贊育醫院附近、將在今年6月關閉,及現為二級歷史建築第二街浴室的去向。古蹟辦文物保育組執行秘書盧秀麗回應稱,古蹟辦會向食環署了解將來用途,並樂意在任何工程給予意見。另一委員楊偉誠稱,本港缺乏深度旅遊景點,而中西區歷史建築群足以逛一日,「而家由小紅書開始介紹,每個景點搵歷史打卡」。
此外,古諮會新任主席許焯權今日首次主持會議,而原任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早前調任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原任中西區民政事務專員梁子琪則接任文物保育專員,他今日亦首次參與會議。
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設立 香港第一所華人婦產科醫院
古諮會按照六個準則,即歷史價值、建築價值、保持原貌程度、罕有程度、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作評級。在1922年建成的舊贊育醫院,由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設立,是本港第一所華人婦產科醫院。根據古諮會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由於當時嬰兒夭折率甚高,舊贊育醫院為孕婦及初生嬰兒提供現代化的產科及兒童健康服務,在改善分娩安全方面有重要角色,同時培育了多代的專業助產士。
醫院在1955年遷往新址後,原大樓在1961年改建成社區中心,至1973年重新命名為西區社區服務中心,供社會服務機構提供服務,並繼續服務當區居民至今。
「贊育醫院」由清代官員題字 另附中文對聯
至於建築價值,舊贊育醫院主樓樓高四層,坐落於斜坡台地上,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並糅合中式元素,形容堪稱典範。此外,基座以毛石層列築砌而成,石縫就以雙斜角勾縫;紅磚牆快就以英式砌法鋪砌,並有隅石裝飾以突顯牆角。屋頂採用雙筒雙瓦鋪砌的有交叉的四坡屋頂,而突出的簷篷上有齒狀飾簷口,底部則是方形和圓形圖案交替的裝飾。
另外,舊贊育醫院主樓中央有花崗石門廊,石門額刻有由清代官員兼學者陳伯陶的楷書題字「贊育醫院」,另有另一清代官員兼學者賴際熙的楷書楹聯「好生之為德 保赤以為懷」,可見醫院與華人的關係密切,及醫院對照顧當地居民的熱忱。
加建採紅磚鋪砌與原有建築物配合 螺旋形主樓梯保持完好
在保持原貌程度方面,古諮會報告指1939年在主樓兩翼各加建一層,而加建在外部沿用紅磚鋪砌,牆角飾有隅石,均與原有建築物十分配合,並成為主樓的重要組成部份,反映一所產科培訓醫院的發展歷程,因而提升價值。
文件指雖然主樓在改建後加建兩條混凝土走火通道、內部翻新,及修改和加設內部間隔,但很多重要建築元素,包括紅磚和毛石立面、正門入口的花崗石門廊、門額及聯等都保留下來;螺旋形主樓梯連實心混凝土欄杆及金屬扶手亦保持完好。
至於罕有程度,古諮會報告指舊贊育大樓是最早為當時華人社區,提供現代化產科服務和助產士培訓的醫院之一,為本港歷史上產科專業發展少有兼重要的見證。主樓則是現存與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有關聯的少數建築物之一,文件指後者在華人社會賢達的支持下建立,致力向本地居民提倡及推廣西醫。主樓就見證了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對改善全港醫療水平,和提高衛生意識的貢獻,為全港市民帶來莫大裨益。
指是受惠者獲得賦予能力象徵 與附近建築物具組合價值
古諮會形容,舊贊育醫院主樓具有非凡的社會價值,雖然多年來經歷不少變遷,但在服務本地社區方面繼續擔當重要角色。文件指對於歷年來受惠於舊贊育主樓的公眾,該座建築物更是受惠者獲得賦予能力的象徵,助產士課程更為起初不諳英語的人打開護理專業大門,通過護士培訓,華人婦女有機會投身專業行業,從而提升社會地位。
此外,古諮會指舊贊育醫院主流附近一帶有逾20棟歷史建築,包括舊贊育醫院附屬建築物、第二街公共浴室,與舊病理學院及東華醫院主樓等有著重大組合價值,共同見證至十九世紀末起區內重要的醫療設施的形成。除此之外,舊贊育主樓與其他同由李杜露建築師樓設計或興建的現存歷史建築,包括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聖保羅男女中學1927年的校舍和瑪利諾修院等皆具組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