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房委會早前完成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檢討,建議2025/26年度公屋入息和資產限額均平均上調1.7%,但因為增幅較今年5月起實施的最低工資增幅低,2人雙職家庭月入或已超過公屋入息限額。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多名議員質疑當局是變相鼓勵「躺平」,其中楊永杰稱有青年為進入公屋網,18歲大學未畢業就申請,畢業後寧願「炒散」,待取得公屋後再慢慢搵工和抽居屋,批評政府「你咪鼓勵咗躺平」。房屋署署長李佩詩在會上表示,「絕對不鼓勵躺平」,指制訂任何限額,都會有人不符合資格,現時計算方式已是最客觀,並且反映最低工資增幅。

根據房屋局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在公屋入息限額調整中,以2人家庭的建議加幅最高,達2.5%,由19,730元增至20,230元;4人家庭加幅為0.2%,由30950元增至31000元。資產限額方面,以2人家庭為例,下年度的資產限額建議為39萬4千元,4人家庭就建議由59萬增至60萬元。

入息及資產檢討機制,是以住戶開支為計算基礎,包括住屋開支及非住屋開支,再加備用金計算。住屋開支是以參考私人樓宇單位每平方米租金和單位面積而定;非住屋開支則參照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最新變動,或參照名義工資指數變動進行調整,以加幅較多者為準。

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多名議員表示入息限額的加幅,較5月實施的最低工資增幅還低,指市民為了符合「保住間屋」,寧願「做少啲」,或者只由一個人工作。


楊永杰(立法會截圖)

楊永杰稱二人保安家庭已超入息

楊永杰表示對機制「非常有意見」,他即場翻閱勞工處網頁,指保安員最低收入亦要13,500元,如果家中兩人均做保安,已經超出入息上限,為了申請公屋唯有「唔做囉」。若被踢出公屋,他們只能住劏房,「(政府)係咪想要咁」。楊永杰另指,有年輕人為了符合申請公屋要求,18歲大學未畢業就申請公屋,待23歲畢業後就「炒散」,待成功申請公屋「先慢慢搵工抽居屋」,他質疑「你(政府)咪鼓勵咗躺平?」


陳學鋒(立法會截圖)

民建聯陳學鋒同樣質疑當局鼓勵「躺平」,他的論調大致相同,稱市民為求滿足入住要求,寧願「做少啲嘢」,又指現時機制等同「懲罰機制」,令市民無法向上流動。他建議政府重推公屋租置,又指多年來只是房署沒有決心重推,並非管理租置屋邨有困難。


林新強(立法會截圖)

林新強:現金出糧「鼓勵犯法」

法律界林新強表示現實更可能不是市民「做少啲」,而是市民請求僱主以現金出糧,避開入息審查,他稱現時政府的機制是「鼓勵犯法」,他建議用其他計算方法取代現有機制,例如不同地區,或不同質素屋邨,設定不同入息限額。


洪雯(立法會截圖)

選委界洪雯批評,現時公屋政策「失焦」,無論入息上限提高抑或降低,都只是「死結」,「公屋成為市民最佳選擇,公屋建幾多都唔夠」。她批評現時公屋富戶的計算方式荒謬,二人公屋富戶家庭的資產上限,居然高於白表二人家庭資產上限。她稱公屋富戶絕對有能力離開公屋,租住或購入私人房屋。她建議公屋富戶的計算方息,應與樓價掛勾,當樓市下跌時,應降低富戶標準。另外她又指,未來公屋「3年上樓」承諾,將會進一步提升市民「千方百計令自己符合(入息)」,她建議政府就公屋落成量「封頂」。


李佩詩(立法會截圖)

署長:機制已反映最低工資升幅

房屋署署長李佩詩回應鼓勵「躺平」指控,強調政府「絕對不鼓勵躺平」,公屋的政策原意是支援經濟能力最差的家庭,而政府近年為了令青年「唔會躺平減少工作」,制訂推動向上流的措施,例如增加白表的青年籌。她又表示,明白議員希望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但當政府制訂入息及資產限額時,不論水平定在什麼水平,都會有人因超出限額而不符資格,她認為現時計算方式已是最客觀。

她又表示檢討機制的方程式已包括及反映法定最低工資升幅情況。自最低工資實施以來,即由2011/12年度至2025/26年度期間,公屋入息限額已累計增加76%,同期法定最低工資及名義工資指數則分別累計增加50%及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