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頌雄斥平台工作者調查內容「阿媽係女人」稱「工會都做得到啦」

【獨媒報導】透過數碼平台接收訂單送貨或外賣的配送員,到底是自僱抑或與平台公司存有僱傭關係,勞福局前年表示委託政府統計處調查,結果早前出爐,就是今年內再擬定未來路向。在立法會一個委員會上,工聯會陸頌雄指調查數據與業界既有認知相似,但解決方法的內容則屬「阿媽係女人」,斥「咁嘅調查,我哋工會都做得到啦」。同場亦上演有關平台配送員權益的「勞資矛盾」,自由黨主席邵家輝提醒,外國例子反映一旦局方以勞工法介入,送貨員將不增反減,成本卻轉介消費者,影響「新質生產力」。
根據統計處數字,訪問約12,900人當中,逾80%是男性,約52.5%是15至39歲群組,逾80%受訪者教育程度是中學或以下。按工作模式分析,平台工作者最常的崗位分別是單車手(29.1%)、步兵(26.5%)、電單車手(22.7%)及客貨車司機(21.6%)。約68.6%平台工作者表示一天內通常只在1個食物及貨物送遞數碼平台上線工作,另外27.9%人表示通常同時上線使用兩個或以上平台。
最多人因工時自由而加入
從事平台工作者的原因,大多數人認為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時間,有一半受訪者表示因為「財政考慮」。平台工作者的工作時數,有28.3%人每星期工作少於25小時;24.9%每星期工作多於44小時,21.2%人表示沒有固定每周工作時數。
在51名加入焦點小組調查的受訪者當中,逾六成人認為應優先處理黑工參與平台工作的問題,其次是增加收入穩定性,獲約52%人認同,認為要優先提升工作意外補償的則約為38%。同時,約37%人支持以非立法方式加強對平台工作者保障,大部分人表示擔心立法後會令工作失去彈性。
斥內容無用 陸頌雄:使乜政府咁多人手高官跟進
勞工及福利局在文件表示,勞工處會與聯絡小組成員及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探討可行方案,擬今年內釐訂未來路向。今早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上,議員一致對此批評「失望」。
工聯會陸頌雄批評報告內容「阿媽係女人」,業界已大概知悉數據,但一直關心的訴求和問題連「方向都無」,「研究結果係繼續研究。研究到幾時?」他又批評數據粗糙,例如無細分月入5,000元至14,999元的分佈,「唔係好有參考價值,如果咁嘅調查,我哋工會都做得到啦。使乜政府咁多人手、高官跟進去做?」
工聯會 陸頌雄
多名議員質疑為何報告沒有探討平台工作員「真假自僱」問題,勞工處助理處長(勞資關係)梁樂文表示,不少受訪者認為工作性質是「自由工作者」,但政府立場強調,平台工作者有否僱傭關係「要睇一籃子因素去判斷」,即使同一公司同一平台,亦可能因年資不同,簽訂的服務協議內容亦有不同。
採樣1萬約需時1年 行業人數細有「先天限制」
報告提到研究資料的侷限,被議員進一步批評報告意義不大,又質疑政府花逾年時間研究,卻出現樣本不足的問題。政府統計處代表指,從事食物及貨物送遞數碼平台⼯作者只佔整體就業⼈數不足1%,是「少少先天性限制」,統計處針對1萬人制訂問卷、收集資料及整合,約需時1年,若要加大採樣「資源未必配合到」。若要在平台⼯作者當中找出曾受工傷的樣本,相信數目更少,將來或透過網上意見調查「完善」調查方法。
自由黨主席邵家輝表示,數碼平台工作者屬「新質生產力」,外國例子反映,當勞工法例介入後,送貨員的收入反而減少;亦因為保險成本增加,最後轉介至消費者,降低購買意欲,最終令消費減少,不能為「新質生產力」添加能量之餘,更反遭削減。
自由黨主席 邵家輝